●方舟日前與香港文匯報記者實地到新界北一帶考察,建議政府將河套區、文錦渡口岸以南,及蓮塘/香園圍口岸以南的土地連接起來,打造成「小矽谷」。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專家倡河套文錦渡蓮塘等地組創科走廊

香港特區政府日前向立法會提交兩項撥款申請,分別用於新田/落馬洲勘查研究,及展開「新界北新市鎮」和「文錦渡物流走廊」規劃及工程,以迎合大灣區發展,涉及7.938億元及2.08億元。大灣區專家、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表示,特區政府對新界北發展必須摒棄「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的思維,不能「東拼西湊」。他建議,將深圳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後釋出的落馬洲邊境土地納入現有落馬洲河套地區,並將河套區、文錦渡口岸以南,及蓮塘/香園圍口岸以南的土地連接起來,打造成「小矽谷」,吸引華為、騰訊等創科巨頭將研發中心遷至,成為粵港澳創科中心的中心,把握「十四五」規劃的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明其道

長期研究大灣區融合的方舟日前與香港文匯報記者實地到新界北一帶視察。他指出,香港以往以資金、人才和技術優勢帶動深圳發展,惟時移勢易,目前香港面對產業發展單一、經濟結構固化、缺乏高增值製造業的嚴重問題;反觀深圳已以科技研發優勢超越了香港。

翻查資料,香港衛星城市的發展水平較低,缺乏經濟活力,以致部分新市鎮如天水圍,社區配套不足,居民必須跨區工作,造成「悲情城市」的標籤。產業結構方面,過去一直倚重金融業,創新科技發展不及廣州、深圳,香港的科技園和數碼港也淪為地產項目,使香港至今未能孵化世界級的高科技企業或互聯網公司。

需打造「新中環」 非邊陲新市鎮

香港要打破這個困局,就必須把握「十四五」規劃的機遇,方舟指出,在連串社會事件後,中央政府並沒有放棄香港,更在「十四五」規劃中確立了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定位,並規劃香港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部分。要把握這些機遇,香港的新界北成了最具策略性價值的土地。

方舟直言,特區政府一直將新界北視為香港的邊陲地帶,現時必須改變舊有思維,因為新界北接近深圳羅湖、福田核心商業區,是最能夠吸引深圳和大灣區城市人才、技術、資源來港的地區:「新界北的定位不應該是新市鎮,而是香港的新中心,『第二個中環』。」

如何改變現有思維?方舟認為特區政府要有更整體的規劃,他建議將河套區、文錦渡口岸以南,及蓮塘/香園圍口岸以南,即坪輋打鼓嶺的土地連接起來,打造出一條「科技創新走廊」:「如果規劃得好,發展得好,可以將新界北變成矽谷一樣。」

他認為,「科技創新走廊」需要確立新的發展模式,走一條跟現有香港科學園不一樣的道路。目前,科學園更接近為「房地產模式」,主要吸引並針對本地中小型創科公司提供辦公空間;未來的香港「科技創新走廊」,要更積極鼓勵內地的大型創科企業,比如華為、騰訊等,將其創科研發中心從深圳搬到「科技創新走廊」。

港制度對科技人才更吸引

方舟解釋,眾多深圳的大型科技公司對於國際人才有極大需求,並會每年到全球各地進行招募,而香港的簡單稅制、生活配套、教育資源等環境因素對該等公司依然有更大的吸引力:「有一個深圳創科企業老闆跟我說,他到國外招攬一個科技人才,如果該人才到深圳工作,成本要比在香港工作多付六成,原因是稅、保險金等都比香港貴。因此,深圳有很多企業也有興趣在香港設國際研發中心。」

他強調,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必須與深圳的實體創科經濟產業生態形成良好互動,發揮深圳的產業實力和香港作為自由港的制度優勢,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