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的文化符號其實頗難用區區一件事物概括,這片彈丸之地雖小但雜,又由數百年的文化歷史構成,從開埠至今,由數不清的來自全世界的文化構成的獨特體系。除了快速變化、發展的都市外貌,還有由不同族群、不同行業的人事物所積澱的氣質,營造出各式各樣的傳統風俗。 如此複雜多元的城市環境,究竟用什麼,可以發展成為能夠代表香港本土的IP符號,構建博物館、主題館呢?
食物承載文化眷戀
食物本身帶有的文化意義不可小覷,每片土地上的油鹽米醋都沾染着那裏世世代代的人們從根基上打磨出的獨特,香港雖沒有新疆的甜、四川的辣、廣西的酸,但有的卻是數代人的智慧奠基下製成的風味食品。魚蛋、雞蛋仔、車仔麵、盆菜……這些街頭巷尾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食物,傾訴的不僅僅是香港人的口腹之欲,更有着文化眷戀。
設計師Suki Cheung說道:「也許小食未必可以代表香港成為一種唯一的符號,但不難發現近些年由本地設計師創作的IP中,無論是由寵物或者人物作為主語的素材,只要加上了香港的本地食物,『香港味道』便會立刻表現出來。」這種從味覺過度到視覺,再回歸味覺的體驗,不得不讓人承認本地「味道」撲面而至。
卡通形象IP「Dream Story夢想故事」的創作者、設計師玉子菇亦同樣認為食物可以帶出香港的地道精髓,她說:「如香港未來有機會發展一個地標或者形象,我覺得可以利用IP公仔推出一系列的作品,帶出香港的特色,例如:香港有美食天堂美譽,很多食品都是香港獨有的,像港式奶茶、蛋撻、波蘿包等等,都是深入民心的食品,如透過IP故事,容易讓大眾歡迎。」
而2021年度香港授權業協會的「最佳香港原創授權角色設計獎」金獎得主鄭琪琪也同樣認為,IP公仔及食物比較容易向國際推廣,「IP公仔是一個虛擬形象,而食品只要透過真空或罐裝等包裝方法,都能得以走向海外,以此配合香港的國際都市形象。」
香港作為世界知名的旅遊勝地,雖小但五臟俱全,就連小小的島嶼長洲亦有屬於自己的「IP」。每逢長洲太平清醮活動時節,搶包山一類的傳統活動帶旺了長洲旅遊業,同時創造出了與之相關的文化產物,間間商店都有以「包山」為主題的小玩意販賣。雖然太平清醮是以中國傳統的宗教延展出來的文化活動,但經過長久的歷史轉變逐漸形成的特色「IP」,亦是分辨香港有別於粵澳一帶的地方特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