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頸鹿的頸部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是由7塊頸椎骨所支撐,為什麼牠的頸又特別長呢? 資料圖片

啟動機制相類 老鼠快人一倍

先說說細胞的節奏。起碼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科學家提出細胞的一些活動,可能會跟隨一種規律,繼而影響動物的成長。及至近年,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利用幹細胞,在實驗室中製造出相關的細胞,從而詳細研究它們。這對理解胚胎的發展其實十分重要:這種細胞節奏對胚胎成長的影響,可能只在婦女剛懷孕第三到第四個星期活躍;這個時候許多準媽媽可能還沒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了,更遑論讓科學家進行臨床的研究。正因如此,能夠在實驗室中研究這些細胞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我們其實又是在討論一種怎麼樣的「生命節奏」呢?根據這些年的研究,這樣的節奏起碼牽涉到基因及細胞中生化反應的水平:基因會「指示」身體製造各種各樣的蛋白質,但當某些蛋白質太多的時候,相對應的基因就會暫時「停工」,「呼籲」身體不再生產那些蛋白質;其後隨着這些蛋白質慢慢被分解而變少,這些基因又會「重新啟動」,令得相對應的蛋白質再次增多。宏觀來看,我們就觀察到蛋白質、基因好像時鐘一樣,以固定的規律在變得活躍、沉寂。

有趣的是,科學家們發現,縱然相關的基因、啟動機制在老鼠與人類身上相類,但在老鼠身上的這種規律卻要比人類的快上一倍。研究人員甚至將人類的相關基因移植到老鼠的細胞之中,或是把相類的老鼠基因轉移到人類細胞之中,以察看細胞的節奏會否因此而改變:結果沒有這樣的發現,證明這樣的「細胞節奏」不是受基因的直接影響。

節奏愈慢 發育時間愈多

那麼這樣的節奏又是受什麼因素操控呢?暫時我們還沒有確切的定論。如前所述,蛋白質的分解是整個機制的一部分:已有研究發現,人類的相關基因真的比老鼠的需要多上一倍的時間去分解,以致相關的基因要更多的時間才會重新活躍起來,最後自然造成人類的這個規律比老鼠的慢。不過,為什麼相類的蛋白質在不同動物的身上會以不同的速度來分解?這就是現在大家亟欲解答的問題了。

這種不同的節奏,又如何影響動物的成長?大家可以先想一想另一個好像不相干的問題:長頸鹿、老鼠和人類的頸部其實都是由7塊頸椎骨所支撐的,那麼為什麽牠們各自的頸長又有如此大的分別?應該不難想像,這是因為不同動物的頸骨其實大小不一,而在胚胎發育的時候,就是之前描述的節奏決定了骨頭、肢節的大小:胚胎就是根據這個節奏來發展重複相類的骨頭結構,而節奏愈慢,自然代表有更多的時間發展較大的骨頭、肢節,繼而形成體型更大的動物。

也有證據顯示,節奏愈慢的物種,壽命愈長。科學家們還沒有確定的解釋,但已有一些猜想:節奏愈快的細胞,生化反應也就愈頻繁,以便能更快地對環境作出反應。

不過生化反應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有害的物質,對身體造成一點兒的傷害;頻繁的生化活動,自然更快地累積這些「害處」,影響動物的壽命。

看來不相干的題目,原來也可以息息相關。正因如此,這個世界才引人入勝。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