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發言人表示,首季GDP大升主要受季內外貿強勁及去年比較基數較低所致。 資料圖片

本港經濟經過6個季度負增長後,今年首季終反彈。政府統計處昨公布首季本地生產總值(GDP)預估數字,首季GDP較上年同期實質上升7.8%,勝過市場最樂觀5%的預期。惟較去年第四季仍下跌2.8%。政府發言人表示,首季GDP大升主要受季內外貿強勁及去年比較基數較低所致,且經濟復甦並不平均。有經濟師認為,短期GDP增幅很視乎本地疫苗接種進度和邊境重開時間,而私人消費開支的表現,則視乎社交措施的放寬程度,相信即將推出的電子消費券有一定刺激作用。●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考玲

香港經濟在今年第一季明顯復甦,終止對上連續六個季度的按年收縮。若經季節性調整,今年首季GDP按季實質上升5.3%,為連續三季度錄得按季上升,較上季度0.5%的升幅明顯加快,升幅為三季中最大。政府發言人昨表示,本港經濟在第一季急速反彈,主要是由於季內對外貿易表現強勁,以及去年比較基數較低。首季在內地和美國帶動的環球經濟復甦下,貨物出口的增長非常強勁,錄得按年升30.6%,去年第一季為下跌9.6%,去年第四季則為升5.5%。

私人消費開支按年升1.6%

統計顯示,以GDP主要組成部分劃分,本港首季私人消費開支按年上升1.6%,去年首季下跌10.8%,去年第四季下跌6.9%;政府消費開支首季按年上升6.7%,去年首季上升9%,去年第四季升6.1%;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首季升4.5%,去年首季下跌15%,去年第四季升3.6%。

本港GDP此前由2019年第三季起,連跌六個季度,其中2020年首季GDP下跌9.1%,第二、三及四季分別下跌9%、3.6%及2.8%。而2019年、2020年全年GDP分別按年倒退1.7%和6.1%。

經濟師料消費券起帶動作用

就首季GDP反彈,華僑永亨經濟師李若凡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首季GDP上升7.8%,主要是受惠去年的低基數、政府延續財政刺激措施,以及期內外需強勁刺激首季貨品出口所致。她認為,從首季看到成熟經濟體系如美國對貨品需求有所增加,令到本港貨品出口得以支持,而且本港首季私人消費開支經過六個季度負增長之後,終錄得1.6%正增長,可見內部消費有所改善,惟消費支出反彈僅屬部分行業,因為如旅遊、酒店等行業仍受到邊境封關限制而阻礙復甦,故此經濟復甦有不平衡的情況出現。

對於第二季以至下半年的經濟展望,李若凡相信外需強勁和政府延續財政刺激措施仍然是支持GDP主要因素,但GDP增長幅度則很視乎本地疫苗接種進度和邊境重開時間,因為始終私人消費和旅遊業佔GDP比重高,當中私人消費又視乎社交措施的放寬程度,但她相信即將推出的電子消費券有一定刺激作用。

總商會冀重啟邊境撐經濟

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則表示,首季貿易表現理想是因為去年首季全球經濟因新冠病毒疫情而被迫停擺,惟期內私人消費開支按年僅增1.6%,顯示經濟復甦有欠平衡,市民未能感受到經濟正在復甦。他又指,大部分本地企業未能受惠於出口貿易增長,期望政府可集中協助本港經濟復甦,但復甦關鍵在於香港和內地何時重啟邊境。

政府將於5月14日公布首季GDP的修訂數字,及全年GDP修訂預測。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年2月發表財政預算案時預測,香港今年全年GDP按年增3.5%至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