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13路公交線已成為北京城市記憶的獨特載體,見證這座古都的世紀變遷,並獲評「北京市工人先鋒號線路」。 作者供圖

江 鄰

京城四月天,盛春暖陽,草長鶯飛,如果事兒不急,不趕時間,坐公交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一趟車坐下來,你會在瑣碎中發現生活真諦,從慢節奏裏品出生命的韻味來。

廣義的公交車是與私家車相對的,包括承擔公共交通職能的各種車輛,大巴、小巴、地鐵、出租車甚至共享單車。狹義的公交車,則專指那種用於市區交通的大型巴士。我2004年去香港之前,北京只有兩條地鐵線,小巴和出租車終究運力有限,公交車一直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工具。此次回京,四通八達的地鐵網已遍布全城,坐公交車反而成了難得的體驗。

那天,朋友約在北城小聚,大約有十公里路程。下午正好沒事,我決定步行前往。沒想到這個季節的陽光已經有些力道了,也可能走得快了些,不過20多分鐘,就出了一身微汗。照這樣子走下去,到時肯定汗流浹背,那就太狼狽了。打出租車或坐地鐵,時間又太早。於是,隨意坐上了一輛公共汽車。原本打算坐一段車,再步行一段,時間剛好趕趟。上車後查看這路車的停靠站點,發現可以直達我要去的地方,而車速又比預計的慢了許多。我乾脆安下心來,踏踏實實坐到目的地算了。不曾想,這一坐竟坐出別樣的收穫來。

那是13路公交車,甫一上車就感覺與別的車有些不一樣。哪裏不一樣,是沿途寓意豐富的站名,還是車廂裏從容不迫的氣氛?說不上來。只覺得站點分布很密,上下車的人很多,路程顯得尤其漫長。待回家後查閱有關資料,才發現這路車大有來頭,人稱「傳奇十三路,半部京城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北京作為首都的城建規劃被提上議事日程。當時主要有兩種方案:一是蘇聯專家堅持的沿長安街方案,一是梁思成、陳占祥等人呼籲的西郊新區方案。梁陳方案的核心,是將中央政府行政中心放在西郊,同時本着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的原則,最大程度保護古建築和設施,盡可能把北京古城的特色完整保留下來。

梁陳方案最終沒有被採納,但方案蘊含的郊外覓地另建的精神在後來城市建設中得到部分體現。其一,西郊的三里河一帶迄今仍是中央部委最集中的地區;其二,北郊的和平里是共和國初期新建的最大居民區,現在還有很多當年修建的蘇式建築。而1954年12月27日開通的13路公交車,正是連接這兩大新城區的主動脈。

經過近70年發展,13路公交車的線路和站點略有調整,但基本格局沒變。目前是從「西城三里河」站首發,一路向東,然後在張自忠路與東四北大街交匯處(段祺瑞執政府舊址)折向北行,再從小營路往東拐至終點「小營公交場站」。全線如一柄巨大的轆轤搖把貫穿京城北半部,共設38個站點,長約19公里。沿途密布月壇、北海、南鑼鼓巷、雍和宮、地安門等老北京特色景點,也不乏北小街豁口、和平里南口、二七劇場路北口等共和國新地標,還有中日醫院、對外經貿大學、世紀村等頗具現代感的站名。如今,13路公交線作為上世紀五十年代規劃的20多條市區公交線中僅存的碩果,已成為北京城市記憶的獨特載體,見證着這座古都的世紀變遷;並獲評「北京市工人先鋒號線路」,是北京公交集團向外地遊客展示首都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我從第19站「東四十二條」上車,坐到第34站「小營東路」,路程差不多是整條線路的一半。晃晃悠悠一個多小時,眼見車一站一站停靠,人一撥一撥上落,我陷入沉思:人生不就是坐一趟公交車嗎,與誰同行,誰上車誰下車,沿途發生些什麼故事,並不總是自己說了算的。每條生命之路都通向共同的結局,而各人會在路上經歷各自的風景。歸根結底,人生的價值不指向宿命般的結局,而體現在豐富而多變的過程中。

常說順勢而為,關鍵是「順勢」。何以成「勢」,客觀環境使然,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天時地利,形格勢禁,通常沒有對錯之分。至於大勢之下,個人「為」或「不為」,「為」何,何「為」,素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古訓。固然不應在渾渾噩噩中過一天算一天,也不能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保持積極健康心態,對周遭世界永遠充滿好奇,卻不無謂折騰。心存善念,而非執念,以一顆赤子之心,坦然面對紛繁人世,在順其自然中有所為有所不為。

車不緊不慢地行進着,置身其間,彷彿寄身人生的搖籃。有一搭沒一搭看着窗外景色變幻,心思越發地柔軟起來。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我們有必要把日子過得那麼匆忙嗎?人生之路,不知不覺就走到了盡頭。路旁無盡的風光,往往還來不及領略。何不靜下心來,讓日子緩慢地逝去,慢慢品味每個人僅有一次的人生。

榖雨過後,氣溫升得很快,物候加速演變着,春生夏長、季節輪替的感覺撲面而來。滿城由桃花、櫻花、玉蘭花、海棠花妝點的姹紫嫣紅,已不着痕跡地讓位於亭亭綠蓋。萬物踏着自己的節律運行着,那麼自然,那麼從容。在這樣的心境下,漫天飛舞的柳花楊絮不再是春的累贅,而是春的元素,不復以往那麼討厭,反而生出些浪漫來。飄飄灑灑,分明是素色的禮花,為一場盛春送行——

草長鶯飛穀雨風

百花零落夜塵中

卻看飄絮當空舞

盛宴辭春爾做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