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俊威)大數據分析是全球大勢所趨,港鐵耗資逾2,000萬元成立車務數據中心,突破以往只能在收車後「黃金兩小時」進行監測的框框,在列車運作時也能監測鐵路的關鍵設備,有如「港鐵智能醫生」,提升維修效率及質量。現時數據中心已連接逾30套系統,可實時監察車軸溫度、列車震動幅度及架空電纜狀況等,未來會引入監測能源及新列車運作等系統。
港鐵年投百億元保養維修
港鐵車務總監李家潤日前帶傳媒參觀首次曝光、成立僅一年的港鐵車務數據中心。他指,港鐵每年投放近100億元在鐵路保養、維修及資產更新,冀為乘客提供安全可靠服務,去年車程準時度已達99.96%水平,即一萬程車僅發生4次逾5分鐘延誤,為求更進一步,港鐵持續研究引入合適技術和設備,包括成立車務數據中心,利用大數據分析來提升營運和維修質量。
他解釋,列車速度、行車里數、車軸溫度、軌道的震動幅度等,都是有助掌握鐵路設施狀況的有用數據,而車務數據中心全天候收集及分析數據後,可預早留意任何不暢順情況,進行預防性維修,更可突破以往只能在收車後「黃金兩小時」才能進行檢驗的框框,令監測更具效率。
李家潤舉例說,早前曾發現有列車車軸溫度上升至攝氏60度,超出指標攝氏40度的水平,情況雖未影響營運,但中心即時通知車務團隊安排列車返廠檢查,經更換組件及添加潤滑油後,車軸溫度即回復正常。
他說,與澳洲Monash University合作研發的智能列車及軌道動態性能監察系統,可在列車營運期時記錄轉向架穩定性、車輛震動幅度等數據,再傳送至中心分析,以提升乘車舒適度。
早前監測到東鐵綫近火炭站路段的行車震動幅度偏高,在更換波口後,列車行駛暢順度即有顯著改善。目前已有兩架東鐵綫及屯馬綫列車使用此系統,港鐵計劃未來兩年將有關技術普及至每條鐵路綫均有列車已安裝。
李家潤表示,未來數據中心會連接更多系統,包括監測能源及新列車運作等系統,以提供更多數據加強監測質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