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一年四季,寒來暑往,每個季節都是那樣「盡職盡責」。這不,爛漫的春天還沒收尾,熱烈的夏天就趕來接班了——今年5月5日,二十四節氣的第七個節氣立夏如約而至。這標誌着夏天正式開始,草木繁茂競秀,萬物生機勃發,處處綠肥紅瘦。

立夏作為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公曆5月5日前後。我國古代將立夏後的15天分為三候:「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逸周書·時訓解》)意思是說,立夏後,青蛙開始鳴叫,蚯蚓開始鑽出地面,黃瓜的藤蔓開始生長。不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溫差較大,各地實際進入夏天的時間並不相同,立夏後真正進入夏天的只有嶺南地區。而江北許多地方,此時還處在「無限殘紅着地飛,溪頭煙樹翠相圍」的暮春時節呢。

跟重視立春一樣,我國古代也很重視立夏。據記載,遠在周代,每到立夏這天,天子都要率三公九卿和眾大夫到京城南郊迎夏,並舉行祭祀先帝祝融的儀式。同時指令司徒等官員,到民間勉勵農民,珍惜農時,抓緊耕作。後來歷代統治者也都重視此節,每到立夏,君臣都穿着朱色禮服,佩戴朱色玉珮,連馬匹、車旗都一律朱色,隆重地慶祝這夏天的第一個節日,並以生肉、鮮果、五穀與茗茶等祭祀古帝,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民間也在這天祭祀神靈祖先,向他們報告豐收喜訊,感謝他們的恩德。

立夏以後,天氣愈來愈熱,人們常出現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困乏疲倦、身體消瘦等症狀,民間稱此為「疰夏」或「蛀夏」、「苦夏」等。因此,立夏這天的許多食俗,都與消除疰夏、祛病健身有關。

立夏的食俗豐富多彩,花樣繁多,主要有如下一些:一是喝立夏粥、立夏飯、立夏狗、立夏蛋等。過去老北京農村有喝立夏粥的習俗。立夏節這天,村中長者挨家挨戶收取各種米豆,煮成粥。然後全村老少都帶着碗筷來盛粥喝,叫做「喝立夏粥」。在南方一些地區,也有立夏這天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拌合粳米或糯米煮成五色飯,或用蠶豆、春筍、臘肉、糯米煮成蠶豆飯食用的風俗,俗稱「吃立夏飯」。民間認為食用立夏的粥飯,能長力氣,耐暑熱。也有的用糯米粉製成狗的形狀,蒸熟後食用,叫做「吃立夏狗」。據說小孩吃了立夏狗,會像狗一樣強壯,不生病。還有的在立夏時煮雞蛋或鴨蛋、鵝蛋吃,叫「吃立夏蛋」。俗信吃了立夏蛋,能使心氣更旺盛,身體更健康。

二是飲七家茶。舊時有些地方,有立夏飲七家茶的習俗。所謂「七家茶」,即立夏這天取隔歲撐門炭(即放置於門戶之側的炭)烹的茶,茶葉則取自左右鄰舍。據說飲七家茶有抗暑邪、防疰夏之效,誠如清人顧祿在《清嘉錄》中所言:「凡以魘疰夏之疾者,則於立夏日,取隔歲撐門炭烹茶以飲,茶葉則索諸左右鄰舍,謂之七家茶。」清人錢思元的《吳門補乘》中也說:「立夏飲七家茶,免疰夏。」

三是立夏嘗新。在南方,立夏時過冬的糧食作物已成熟,新鮮的瓜果蔬菜也很豐富,於是立夏嘗新的習俗便應時而生。所謂「嘗新」,就是吃應時的新鮮食品。雖然同是嘗新,但各地嘗新的品種卻不盡相同。如無錫民間素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和水三鮮三類。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而常熟的立夏嘗新尤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即鰣魚、鱭魚、鹹蛋、海螄、燻雞、醃鮮、滷蝦、櫻桃肉和鯧鯿魚。「十三素」即櫻桃、梅子、麥蠶、像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有這樣多的新鮮食物供節日享用,這對保健養生自然十分有益。

除了以上食俗,過去在南方一些地區,還流行立夏稱人的習俗。據說此俗能解除疰夏之患,保一年平安。

關於立夏稱人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其一是說,三國時,蜀後主阿斗和母親糜夫人被曹操當人質捉走。後趙子龍單槍匹馬闖入曹軍,救出阿斗。而糜夫人為了不連累趙子龍投井自盡。阿斗被救回後,劉備覺得帶在身邊不方便,就想把他交給續絃孫夫人撫養。因為此時孫夫人住在條件較好的吳國,讓她帶阿斗既安全又放心。於是,劉備準備了許多禮品,讓趙子龍護送阿斗去吳國找孫夫人。趙子龍到達吳國時,恰逢立夏。孫夫人一見阿斗,非常喜歡。但考慮到自己是後娘,怕帶不好遭人非議,於是想出一個辦法,當着趙子龍的面將阿斗上秤稱一稱,記下重量。到第二年立夏時再稱一稱,根據體重的增減就知道孩子養得好不好了。後來,孫夫人在每年立夏這天,都把阿斗稱一稱,然後向劉備報告。此事傳至民間,便形成了立夏稱人的習俗。

立夏稱人也有很多講究。第一,秤錘不能向內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減輕。第二,稱的斤數若是九,必須再加上一斤,因為九是盡頭數,不吉利。在浙江湖州等地,給兒童稱重時,還要在兒童的口袋裏放一塊石頭,一是增加重量,二是取長壽之意。立夏稱人還分室內和室外兩種。室外用懸掛在大樹上的大秤來稱,主要稱男人;而室內懸秤於屋樑上,主要給婦女稱體重,檢驗她們一年中是否長胖了。此時婦女們笑語喧嘩,取笑逗樂,品肥論瘦,稱人變成一種有趣的閨房遊戲。正如清代詩人蔡雲在《吳覦》詩中所寫:「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立夏的習俗還有很多,如祭雹神、占歲、辦夏等,都富有特色和情趣。這些習俗,既豐富了節日的內容,增添了節日的風采,也彰顯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有益的習俗,一直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