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

近日,中國央行發表《關於中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的工作論文提出,要認清人口形勢已經改變,要認識到人口紅利當時用得舒服,事後是需要償還的負債;要認識到人口慣性是跨代際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將導致人口反方向變化;要認識到教育和科技進步難以彌補人口的下降。為此,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託、入學中的困難,綜合施策,久久為功,努力實現2035年遠景規劃和百年奮鬥目標。

如今,內地呼籲全面放開生育的言論越來越多,各種擔憂、各種建議,都圍繞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才建設,人才建設離不開新生力量,而新生力量的直接來源就是生育。

內地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好,到2011年的全面雙獨政策,2016年的二孩全面放開,再到呼籲全面放開生育,因為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生育政策呈現出逐步放開之勢。

多因素致新增人口減少

2020年內地生育數據曾引起廣泛關注,中國公安部《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內地出生並已經到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的新生兒共1,003.5萬,其中女孩474.5萬人,佔47.3%。若將該數據視為生育人口數量,那便創下自1962年以來的新低。

國家統計局和公安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內地人口數量因二孩放開有所增長後,每年新生人口數量逐年遞減。2020年新生474.5萬的女孩意味什麼?如果不全面放開生育,即便到生育年齡都「頂格」生育,理想狀況下未來某年的人口增長可能會只有949萬人,而實際情況應該比這更少。這也意味,如果每年新增人口數量減少,中國經濟發展將在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逐漸因新生人口數量不足而不斷承壓。

新增人口數量減少的原因是什麼?很多老百姓都知道,壓力太大,不想生。壓力是什麼?

我們期待經濟發展,但經濟發展就是讓生育人口數量減少的壓力。中國經濟高速發展,2020年GDP能夠突破100萬億元大關,裏面包含了成千上萬勞動者的辛勤付出。有的人天還沒亮就已經到辦公室工作,結束工作時已經到了深夜,有的人忙碌到沒有假期和雙休日。他們在工作中無暇顧及其他,未到而立之年就已經謝頂,未到不惑之年就已經渾身職業病,生活壓力讓他們無力承擔起組建家庭的責任。

此外,工作及生活的壓力還導致一部分人群出現生育障礙。有的夫妻則希望長期的二人世界,願意丁克不願意要孩子,再加上存在重疾及死亡等各種情況,實際能孕育下一代的女性數量可能還要打折扣。

母嬰概念股或直接受益

願意生育的家庭中,是否多生也會成為一個難題。近年來不斷升高的育兒成本,「贏在起跑線」的各種競爭壓力,令當前適齡生育家庭堅定了「只生一個好」。譬如人口在宏觀方面的確能顯出消費增多的繁榮景象,但在微觀上會增加家庭壓力和負債,還有可能透支未來。

當然,作為投資者,最為關心的還是全面放開生育之後,到底能夠給市場帶來哪些機會?我認為,首當其衝的是兒童奶粉、兒童藥品、兒童服飾,其次則是母嬰醫療,嬰幼兒教育等。由於目前尚處在探討階段,待到政策真正落地之後,資本市場熱情才會被真正點燃。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著有《床頭經濟學》。本欄逢週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