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廣慶在繪製內畫。受訪者供圖

內畫神筆張廣慶:鼻煙壺裏繪出大千世界

女媧補天、滿江紅、百虎圖……五十多年來,張廣慶用特製的畫筆,在手掌大小的鼻煙壺內創作了許多名揚海內外的經典內畫作品。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魯派內畫」傳承人,張廣慶不僅打破內畫的傳統工藝和形式,還創建了中國第一所內畫藝術研究院,力圖使這一傳統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創新。●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江宏 山東報道

張廣慶1948年1月出生於山東濟寧,後隨父親到淄博定居。童年時期,張廣慶受母親精工刺繡的熏陶喜愛美術,15歲時創作的國畫《祖國之春》,獲淄博市「古今畫展」優秀作品獎。1964年,張廣慶憑借扎實的繪畫功底考入淄博博山美術琉璃廠,師從魯派內畫第二代傳人薛京萬老藝人。

「內畫四大神筆」之一

一隻普通的鼻煙壺,一般高8公分,寬5公分左右,繪製內畫需要把細長的特製畫筆伸進瓶內在狹小的空間內反向勾畫,難度可想而知。在熟悉工具之後,張廣慶從簡單的圓圈和直線學起,逐漸掌握了內畫煙壺的傳統技法。

據張廣慶回憶,學習內畫半年左右,他創作的鼻煙壺內畫作品《桃園三結義》,被香港買家看中訂購了幾十件,極大鼓舞了他的創作熱情。他一個上午即可完成單位一天的工作量,下午去查閱繪畫資料,晚上回家後繼續搞創作,經常忙碌到深夜。結婚生子後,張廣慶在孩子睡覺之後才開始創作,一個李時珍採藥的題材,一畫就是一夜。後來,張廣慶參加了山東藝術學院在淄博舉辦的學習班,系統學習素描和色彩,畫技突飛猛進。

學藝期間,張廣慶從齊白石的「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語錄中對藝術產生頓悟,從此開始了從師古人到師造化再到師心源的藝術求索之路。20世紀80年代,正值「魯派內畫」興盛時期,當時盛傳的「內畫四大神筆」,張廣慶就為其中之一。

塑造形態各異的馬匹

在手掌大小的鼻煙壺上,最多時張廣慶曾塑造了上百匹形態各異的馬匹。而其用時最長的作品《八大錘大鬧朱仙鎮》,前後用了20天才完成。《水滸》的一百單八將,《紅樓夢》的經典情節……從歷史故事到知名人物,從名山大川到花鳥蟲魚,張廣慶創作的內畫題材可謂縱覽古今橫貫中西,盈寸之間呈現出多彩大千世界,被業界讚為「摩手化幻境,粒埃見乾坤」。

在其看來,同樣一個人物,普通人畫的是「形」,藝術家則是「神」。讀過《紅樓夢》後畫「黛玉葬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讀過李白的詩,再畫「千里江陵一日還」時,更能感受詩人的情緒和心境。藝術,需要通過自己的感情感受他人。

「愛好美術和不愛好美術的人,從事這個職業有兩個方向。一輩子畫老師教的畫樣,會成為匠人;創造出自己的東西,才會成為藝術。」張廣慶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曾經有學生問我,學習內畫什麼時候能夠成功。我覺得八年是一個分水嶺,但要成為一個藝術家,少則十年,多則二十年才能成功。」

他坦言,許多藝術家都是50歲以後才成名。只有真正愛好,才能堅持下去。若只是把它用來賺錢吃飯,會覺得很辛苦。資料顯示,在張廣慶從事內畫藝術不到五年的時間,有民俗題材的《松鶴》、《群蝶》、《虎嘯》和歷史題材的《桃園結義》、《武松打虎》、《黛玉葬花》等數百種新作面世。其間《三打白骨精》、《刮骨療毒》、《八大醫學家》、《鄭成功收復台灣》等作品,分別為《大公報》、《亞洲文藝》和《人民畫報》等選載。

「魯派內畫」申為國家級非遺

在幾十年的內畫藝術生涯中,張廣慶把運動線、意象線、潑墨、潑彩,以及抽象和寫意的手法,融入內畫藝術之中,打破內畫的傳統技法和形式,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在當代內畫藝壇中,以構圖氣勢磅礡、恢宏,用筆工細、逼真,寓意雋永、深刻而著稱。

1993年,張廣慶因在內畫藝術上的成就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2年,張廣慶被評為第二屆「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在他的努力下,魯派內畫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文化部恭王府中國傳統內畫專業委員會落戶張廣慶內畫藝術研究院。張廣慶現為文化部恭王府傳統內畫專業委員會名譽顧問、新加坡鼻煙壺研究學會永久國際顧問、亞洲鼻煙壺聯合會中方主席。

年過七旬,張廣慶每天仍堅持練字和健身,而他的創作之路,仍在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