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卻人體主要臟器的再生,實驗室成員亦關注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幹細胞及當中的分子機制,從組成生物體較小的單位展開研究,同時也有引入人工智能及3D打印技術,支持細胞追蹤及組織修復等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張凱鴻,主力透過分析成年早衰症(Werner syndrome)這種罕見遺傳病,了解幹細胞衰老的分子機制。他介紹指,隨着年紀增長,成年幹細胞的數量減少,其再生和修復能力也變弱;成年早衰症與正常衰老有不少相近的特徵,例如頭髮灰白、脫髮、皺紋多、皮膚薄、動脈硬化、骨質疏鬆和患有白內障等。
他說,基因突變對間充質幹細胞(存在於骨髓、脂肪組織等部位的成體幹細胞)和體細胞影響最大,容易導致結締組織變性,令皮膚、血管及骨骼等器官或組織過早衰老。團隊主要將成年早衰症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分化成不同的體細胞,透過研究不同細胞的老化速度及其分子機制,了解導致幹細胞老化的原因,希望能找出減慢幹細胞老化的方法,促進人體的再生和修復能力。
3D打印生物材料修復受損組織
此外,實驗室亦引進人工智能技術,致力於打造一個能高效追蹤培養中的細胞的通用系統,為細胞分裂、遷移、形態等研究提供重要資訊 。而在生物材料方面,實驗室亦正在開發堅固、可3D打印的生物材料,用於修復受傷的骨骼、肌肉、肌腱和韌帶組織等,該項目由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柯岱飛負責牽頭。●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虹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