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洲 中銀國際首席策略分析師

上周,雖然3月新增社融和M2等金融數據低於市場預期,但3月新增信貸(尤其是企業中長期貸款)仍強勁增長,穩定市場預期。同時,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港股市場有所反彈。回顧上周行情,恒生指數上漲0.94%,收於28,970點,國企指數上漲0.46%,收於11,028點,恒生科技指數下跌0.89%,收於8,232點,港股日均成交金額為1,419億港元,較前周下跌28.33%。行業板塊方面,上周各行業板塊漲跌互現。其中,能源業上漲5.01%,表現最好,主要是受益於國際油價上行;原材料業上漲2.14%,非必需性消費業上漲1.63%,表現均好於大盤;估值較高的資訊科技業下跌0.62%,表現最不理想,主要是受市場預期、國家將加大反壟斷案件查辦力度等因素影響;金融業下跌0.15%。

內地全年GDP增速料逾8%

2021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10.3%,兩年平均增長5%,略低於市場預期,但中國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一季度,工業生產保持較強增長態勢,服務業穩步恢復,地產投資和銷售韌性仍在,基建投資穩步回升,消費改善好於預期,外需表現仍然強勁,失業率下降,但製造業投資仍然偏弱。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9%,環比增長1.86%,兩年平均增長4.2%;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5%,環比增長2.01%,兩年平均增長6.8%;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29.7%,兩年平均增長2.3%,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9.8%,兩年平均下降2%,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5.6%,兩年平均增長7.6%;3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2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隨着新冠疫苗推廣進程加快,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迎來V形復甦。全球經濟復甦共振下,2021年中國經濟復甦態勢將進一步鞏固,預計居民收入、信心、商業活動和社交活動將持續恢復,消費和商業投資均有進一步回升空間,出口保持快速增長。預計2021年全年GDP增速將超過8%。

3月,部分金融數據有所回落,但3月新增信貸好於市場預期,反映實體經濟融資需求較為旺盛以及房地產市場具有較大韌性。3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3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少增1.84萬億元,主要是受非標融資的下降和債券融資的同比少增等因素影響。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2.3%,增速比2月低1個百分點,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8個百分點。3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增加2.73萬億元,高基數下比去年同期少增1,200億元,好於市場預期。從結構看,人民幣貸款增加主要體現在居民和企業部門的中長期貸款。3月企業部門貸款增加1.6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1.33萬億元,同比多增3,657億元。企業中長期信貸需求強勁表明,企業經營者對未來經濟走勢比較樂觀。3月住戶貸款增加1.15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6,239億元,同比多增1,501億元。住戶中長期貸款上升反映了當前房地產信貸調控並沒有對居民按揭貸款構形成較大的衝擊,房地產市場韌性仍在。3月M2同比增長9.4%,增速比2月低0.7個百分點。

港股投資者情緒趨謹慎

未來幾個月,隨着經濟復甦的成效更加均衡和全面,主要金融數據增速可能會繼續放緩,貨幣政策將逐步回歸正常,但也不具備大幅收緊條件,因地方政府、部分國企和中小企業財務壓力仍較大,信用債違約風險仍需防範和化解,局部失業風險依然存在,地緣政治的走向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上周,國務院公布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對地方融資平台公司進行清理規範,對失去清償能力的要依法實施破產重整或清算,釋放出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積極信號。近期,地緣政治風險發酵導致市場避險情緒有所上升,人民幣匯率有所波動。如果大國博弈持續加劇,或將觸發全球金融系統脆弱性,導致高槓桿、高估值的全球資本市場劇烈波動。筆者認為,為支持實體經濟融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應對地緣政治挑戰,需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建議關注近期將召開的政治局會議。

近期,歐美股市表現強勁,但A股及港股表現相對落後,主要反映了市場對於中美經濟增長差異縮小、內地貨幣政策變化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預期。經濟增長方面,目前市場預測2021年美國GDP增長率將超過6%,與中國經濟增速的差距正在縮小。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不斷向市場釋放明確的鴿派信號:通脹短暫回升不會改變其寬鬆貨幣政策立場;內地的貨幣政策將逐步回歸正常。在地緣政治風險持續發酵的背景下,香港市場投資者的情緒趨於謹慎,市場風險偏好有所下行,但歐美市場投資者並沒有太多擔憂。近期人民幣匯率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場對中美經濟表現以及中美政策不確定性的預期調整。過去16年人民幣匯率變動歷史表明,當人民幣(預期)較大波動時,恒生指數大概率會大幅度漲跌。(本文有刪節)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其不構成且也無意構成任何金融或投資建議。本文任何內容不構成任何契約或承諾,也不應將其作為任何契約或承諾。)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