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線》

作者:東野圭吾

譯者: 王蘊潔

出版:春天出版社

由衷而言,東野圭吾的新作《希望之線》的確沒有什麼驚喜,而且雖說是加賀恭一郎系列的外傳(主角轉而落在加賀的表弟松宮修平身上),但實質上松宮在書中可說形象模糊,一直活在加賀的陰影之下,嚴格來說只是一本加賀授徒心法的讀本。如果期望可以用外傳方式去增加加賀以外角色的獨存生命力,似乎只是不切實際的想像。

我在閱讀時,基本上每次加賀出場都會貼上標記,閱畢之後發現的有趣之處,就是差不多每一次偵訊方向,其實都是由加賀「欽准」才得以發展下去。去向死者前夫偵訊是加賀的指引(頁60);鼓勵松宮相信自己直覺追查下去的也是加賀;提醒不要為生父太早下人格判斷的又是他(頁147);後來加賀更勸導松宮不要太早對自己直覺失去信心(頁173)。最諷刺的,是書中直接破案的也是加賀,是他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促使受訪者忽然自行承認行兇而突然自首。簡言之,作為加賀外傳的《希望之線》,似乎真的處處離不開加賀的陰影存活。

不過如果從主題上去尋找東野的用心,我認為《希望之線》的焦點放在日本當代社會的「選擇緣」討論上。「選擇緣」一詞,我借用上野千鶴子於《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終結》中提出的概念。在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傳統上的血緣及地緣的羈絆是最清晰易見的。進入城市化的階段後,都市人一般更以「社緣」為重,舉例如「公司緣」的牽連,在日本血緣及地緣日益淡薄下,有社員連葬禮都已由公司張羅代辦,可見當代變化的明顯。至於「選擇緣」,強調的就是自由選擇而建構脫出來的人際緣分關係,特質包括自由開放、媒體媒介型主導(目前即社交通訊軟件)及從過度社會化的角色脫出來的傾向等等(即建立個人在第三空間中的新身份角色)。

《希望之線》對「緣」的探討十分明顯,在小說中不少成為關鍵的核心。書中受害人花塚彌生是一所優雅咖啡店的東主,她經營的店舖洋溢溫馨的氣息,而口中強調的正是對緣分的珍惜,認為與各種不同的人之間的緣分可以豐富人生。甚至與客人談及自己的離婚經驗,也直言和前夫的緣分也是寶貴的財產,所以絕不後悔當初結婚云云。她的咖啡店顯然正是建構「選擇緣」的空間,而亦由此引申出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來。

書中聚焦的正是以上各種緣分的角力衝突。松宮面對是否接受生父的抉擇,生父從小已放棄自己及母親,回家照料終身傷殘的原配,他眼前正是血緣與「選擇緣」之間的衝突。汐見在為女兒尋找生母下落的過程中,也是在「選擇緣」與血緣之間掙扎,本來在咖啡店內也被花塚的氣場所吸引,幻想有機會結成伴侶。後來在多番思量下,他決定以血緣先行,直接道出花塚是女兒萌奈生母的事實,再由花塚決定未來的路怎樣前行。同樣,一切在真相大白後,萌奈也在糾結是否要見生父綿貫一面。

事實上,作為全書焦點的兇殺案契機,也是在於花塚向前夫女友多由子所說的一句話上——「妳還年輕,一定會有美好的緣分」後者誤會了以為勸她離開前夫,再覓新對象,其實是在祝福她與前夫一定會生下屬於自己的孩子,此刻不用羨慕或擔心云云。花塚因「緣」而開展新生,但同樣也因「緣」而被終結生命。在東野的設定下,雖然不斷出現「緣」的矛盾,但最終的結局都是血緣的羈絆最深,所以松宮會回去相認生父,而兇案的牽連其實說穿了也不過是眾人追逐血緣之際,沒有向身邊人交代,於是在重重誤會下釀成悲劇告終。

總括而言,《希望之線》的立場是逆向而行的,即指在近代家庭的形成過程中,在「選擇緣」慢慢成為主流價值時,反過來強調血緣的羈絆不可拋棄。那或許不是人人接受的進程取態,但卻是東野的初心——無論你喜歡與否。●文:湯禎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