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A院線結業,引起大眾熱議與關注,很多人為此感到嘆息,但香港電影業的黃金時期是否一去不返?第4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日前揭幕,疫情關係去年與觀眾暫別一年,有別於過往的模式,今年電影節就結合實體與網絡播放的方式將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帶給觀眾。同時,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總監利雅博指電影節歷屆以來的初衷一直都鼓勵觀眾去戲院看電影。據了解,電影節戲票在開售以後,已有不少場次短時間內爆滿,反應相當熱烈。顯然,無論是行內人還是觀眾,對電影的熱誠不減反增,這些反差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反思?●文、攝:陳苡楠
就疫情以及其帶來的現象與改變,展開了港人對於香港電影業的熱烈探討,尤其對於UA院線倒閉似乎挑起了大眾的神經。HKIFF作為在亞洲歷史最悠久的國際電影節似乎亦躲不過大勢帶來的衝擊,香港國際電影節總監利雅博舉例原先UA K11一直都是HKIFF唯一的商業合作夥伴,約有過百場電影都安排在那裏放映,但今年農曆新年之前UA K11的經營權恰好轉讓給MCL,以致HKIFF的放映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然而,畢竟是首度與MCL合作,雙方用了頗長時間在細節上彼此磨合,以便取得共識。
HKIFF秉持電影初衷
「根據政府規例,現在很多時候戲院都只能賣百分之五十的座位。另外,同樣因為疫情拖慢了電影製作,我們在選片的時候多少受到影響。」對於電影業的困境,利雅博雖同樣感到痛心,但他鼓勵不論是作為電影人還是觀眾,都必須要以靈活和樂觀的態度面對。而對於MCL能夠在關鍵時刻繼續配合和支持電影節,利雅博坦言感到相當感激。「HKIFF運氣算很好,至少這段時間戲院能夠重開。」利雅博說。
除此之外,為了迎合疫情帶來不同的情況,HKIFF首度以實體與線上的混合模式舉辦電影節,在近200多部的電影中,只選出約30多部在線上播放,亦有部分電影皆有在網上和戲院放映。「電影的體驗應該在戲院裏面觀看是最好的。」利雅博提到電影節歷屆以來的初衷一直都是鼓勵觀眾前往戲院看電影,然而面對疫情帶來的各方面的措施與限制,觀眾紛紛轉到網上平台看電影,整體的觀影習慣無疑有所改變。
可是,利雅博表示要讓電影節百分百走上網上平台並不容易,首先要關顧到每一個電影發行商都有他們商業上的考慮,對電影節還是片主本身都是一種挑戰。利雅博還透露,要在網上搭建一個平台將電影播放,需要顧及其安全性以及伺服器等多方面的硬件配套的支持才能做到,而他則坦言HKIFF尚未有能力以及資金將整個電影節遷移到網絡平台。HKIFF現階段只是借鑑其他海外電影節的做法,盼實體與網上放映的同步,能夠盡量滿足各方面的需求,以圓滿電影節的進行。他形容本次的網上放映部分是「摸着石頭過河」,「電影節尚未結束,網上放映與效果還有待觀眾日後的反饋。」縱然明白日後無論在任何方面都離不開網上的環節,但利雅博個人卻相信純網上的放映必定無法取代在戲院看電影的體驗。
電影本質為持續關鍵
「電影其實是一個工業,就如疫情期間各行各業都會面對同樣的問題。」利雅博提到電影業就如一個生態系統,電影節與戲院一樣,都只是產業鏈的其中一部分,人們不能單單拿其中一個範疇去論斷整個行業的發展。他比喻就像是零售業上的一家百貨公司,但對香港而言,戲院同樣要面對租金的壓力,但亦提醒觀眾,香港其實還有不少的選擇。
因此,對於大眾對電影業充斥負面的看法,利雅博不但不認同,並舉例電影在過去百多年的歷史中已經歷很大的轉變,如:默片到有聲電視、電影到電視等變遷,但每個轉變都沒有影響電影的本質。近年出現不少串流平台,大眾或許會對電影業的前景感到憂慮,但利雅博認為在營運的角度上,這種情況未必是電影業最壞的時候,甚至認為電影還會有更大的空間發展下去。在面對每個時代的轉變,電影業受影響和衝擊是必然的事實,利雅博就強調最重要的是電影的本質、製作人對電影的追求以及觀眾看電影的意慾依然持續。
因此,利雅博相信當電影業遇上挑戰的時候,兩者不但能共存,還可以在當中展開更多想像不到的平台和可能性。相信HKIFF亦能在逆境中繼續求變與發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