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最近疫情稍緩,劇院重開,香港演藝學院(演藝)戲劇學院的演出剛好安排在這段時間上演,非常合時。是次演出有些特別,因為它不是一個舞台劇,而是一個戲劇節。戲劇節的名字亦很特別,名叫「想不到戲劇節」。宣傳資料稱這個演出是戲劇學院舉辦的首屆「想不到戲劇節」,意味着他們以後將會繼續舉辦這個戲劇節。

通常戲劇節都是以城市名字、戲劇創作人的名字,或是主題名稱等為名,為什麼「演藝」這個戲劇節會叫做「想不到戲劇節」呢?是意想不到的意思?還是很想,卻想不到?又或是想(希望)不(用)到呢?

戲劇節的名稱特別,是吸引觀眾進場的元素之一。我也有點好奇,便在一個星期六下午走進「演藝」的實驗劇場去。

「想不到戲劇節」共有三個演出。它的安排也很有心思﹕在兩個多星期(包括三個周末和星期日)的周日的晚上,每晚輪流上演一齣話劇。在周末和星期日,則分別在下午1時、4時和晚上8時上演三個話劇。這樣,對三個劇均有興趣的觀眾便可以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一天之內一口氣觀看三個演出。同時,每個演出都分別在周末和星期日的三段不同時間上演。換句話說,觀眾即使有固定不能抽空的時間,仍然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欣賞到三個演出。

我選擇星期六看劇便是因為可以一口氣看畢三齣話劇。可是,礙於工作,我只能挑選戲劇節的其中兩個演出。戲劇節的三個演出包括︰羅蘭·希梅芬尼(Roland Schimmelpfennig)的《金龍》(Der Goldene Drache)、朱宜的《我是月亮》和馬丁·昆普(Martin Crimp)的《殺死她十七次》(Attempts on her Life),都是「演藝」戲劇學院三名應屆導演系畢業生的畢業製作。演員有些是學生,有些是校友。

打開場刊,戲劇學院院長潘惠森的序文解釋了舉辦「想不到戲劇節」的原因。他說︰「為什麼要搞(戲劇節)?這是一個態度,表示珍而重之。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最真。我們以最誠實的初心追求戲劇藝術上的卓越,因此珍惜。只有珍惜,才能持之以恒,走得更遠。」因此,戲劇學院舉辦「想不到戲劇節」,並不單止是將學生的畢業製作呈現在觀眾和評考他們的水平的導師眼前,讓他們完成課程的最後一個功課後畢業去也;更重要的是,它是學院和導師們給予這班年輕的劇壇新一代在踏出校門前的最後叮囑和期許。

潘院長在他的序文中亦解釋了戲劇節名稱的來由。他說︰「古代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掌握到的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我們的節也有節氣,就是『想不到』。愈想不到,愈要想。這是我們通過長期的創作實踐而認識到的唯一規律。『想不到』也可以被理解為英語的Unexpected。希望我們的同學,能夠帶給大家出乎意料的一點收穫,不枉此節。」

原來「想不到」是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愈想不到愈要想」,這句話令我想起《詩經》中〈關睢〉的四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應該是相近的意思吧?「求之不得,輾轉反側」正是當藝術家應有的態度。

第二個意思是「意想不到」,也是當藝術家應該牢記的法門。藝術就是創作,創作也要創新,創新便要跳出固有的框框,創造出新意念和新領域,給觀賞者意想不到的驚喜。

希望這批畢業生能以「想不到」的態度帶給香港劇壇「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