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期貨研究所銅研究員龔鳴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以來有色金屬普遍出現了比較大幅度的上漲,其中漲幅比較大的有鋁、銅和錫。銅同比上漲59%,鋁同比上漲38%,錫同比上漲34%。不過他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出口影響有限。
有色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疫情後國內外經濟復甦強勁拉動有色需求,內地疫情去年很快就控制得當,經濟較快復甦,海外今年以來疫苗推進順利,疫情情況緩和,經濟也出現了較快的復甦。二是海外政策持續寬鬆,抬升通脹預期。美聯儲持續強調寬鬆立場,美國M2屢創新高,1.9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政策帶來強勁的通脹預期,抬升商品價格。另外個別品種基本面也有供需關係的矛盾,也在價格中有所體現。
龔鳴表示,商品價格對製造業企業有一定影響,高昂的商品價格導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對下游企業的採購有抑制作用。以銅為例,銅價一度漲至7萬一噸,下游企業考慮到原材料成本過高,利潤難以維繫,能轉嫁成本的,如部分家電企業就上漲了終端產品價格,以應對原材料漲價。不能轉嫁成本的,如電線電纜廠,會考慮延緩採購時間,或降低採購數量。
廠家需設法轉嫁成本
他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出口影響有限,勞動密集類型的產品出口與商品價格關聯不大。機電類產品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會導致終端產品價格上漲,但考慮到中國的一些以家電為代表的重點出口產業的不可替代性,價格上漲可以轉移到終端價格,預計不會對出口有過多抑制。
平安期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宗商品整體漲幅較大。貨幣上,美聯儲以歷史最快速度擴表,全球流動性充裕,疊加疫苗推出強化復甦預期,供需錯配推高大宗商品價格。目前來看商品價格上漲對中游的加工企業影響較大。原材料價格上漲,加工企業的利潤會受到影響,調價又會影響到下游的需求,一些非剛性需求的行業會比較難過。下游企業跟着調價,如前段時間的空調,抬價幅度還是跟不上原材料的漲速,而且調高到一定程度還會影響銷售,進而反噬自己的利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