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羅湖沙嶺興建「超級殯儀城」的議題備受關注,引起不少爭議和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港深同城發展的大背景下,在毗鄰深圳商業鬧市區的本港邊境地區繼續興建「超級殯儀城」,顯然已不合時宜。特區政府應站在互利共贏的更高視角,審時度勢,重新審視邊境土地的發展意義,重新規劃有關土地用途,既順應兩地民情民意,更物盡其用,善用邊境黃金地段,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港深合作的發展所需,為香港經濟轉型升級、推動創科和商貿發展注入新動力。
特區政府於2012年提出在沙嶺興建殯儀城,選址原因是該地遠離本港市區,居住人口稀少,加上當時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概念尚未形成,做出項目構想尚可以理解。但是,時移勢易,近年包括落馬洲河套區在內的大灣區發展已如火如荼推進,而沙嶺地處羅湖及文錦渡中間,距離深圳羅湖中心商業區不過數百米,屬於港深交融發展的黃金地段。在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核心區建造大規模的殯儀城,顯然已經不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轉變,難免引起各方的質疑。

2019年中央政府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支持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毗鄰的深方科創園區建設,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區,建立有利於科技產業創新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實現創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動」。本港創科界學者、專業人士均指出,沙嶺毗鄰深圳,亦與正在發展成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河套相當接近,隨大灣區規劃發展,深圳河一帶將是重點合作區域,特區政府應更新思維,進一步釋出邊境土地,以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作為基礎,沿深圳河南岸分階段發展成為香港科創園區和相關人才配套設施,才能有利本港融入大灣區以及加速本港創科發展。
更進一步看,土地問題是造成本港深層次矛盾的根源之一,更要善用土地化解矛盾,而非製造新矛盾。深圳方面提出在羅湖打造「大灣區免稅城」、「國際醫療中心」等規劃,本港有熟悉北區的立法會議員亦建議,沙嶺用地可配合蓮塘口岸等一帶土地重新規劃,發展智能物流等產業,並將之輻射至整個大灣區,同時發展公屋項目、提供就業配套,讓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合理使用。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沙嶺原來定址建殯儀城有歷史原因,今天本港仍要解決龕位不足的迫切問題,但隨着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特區政府宜重新規劃沙嶺土地用途,將殯葬服務遷至其他距發展核心區較遠的區域,釋放港深之間的黃金地段,滿足發展經濟、改善居住的需要,造福兩地民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