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無以倫比的天才的藝術傑作」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大足石刻,在吸引、融合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極工窮變,以其鮮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成就了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聯合主辦「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不僅一次過展出包括釋迦牟尼佛像、觀音像和香爐等「鎮館之寶」在內的90餘件(套)石刻精品,以及代表性的大足石刻造像,向觀眾們呈現大足石刻獨特的美學內涵、精湛的雕刻工藝,更採用多元的手法去展示在現今科技的幫助下,大足石刻的先進文保成果。●文、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向芸
在大足石刻中,依岩而建、長約300米的北山石窟是一座美神薈萃的石雕畫廊,龕窟密如蜂房,造像以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集中展示了晚唐至兩宋中國石窟藝術風格和特質的流變。
而寶頂山石窟則是一座充滿人間情趣的藝術殿堂,刻有近萬尊造像,是中國唯一一處整體構思的大型石窟,其造像從內容到形式都體現了鮮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特徵,標誌着源於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至此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
數字活化世界文遺
除佛教造像外,大足石刻中還有為數不少的道教、佛道合一及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造像,最典型的就是南山石窟、石門山石窟和石篆山石窟。它們生動地承載了以儒釋道三教融合為基本特徵的新思潮新文化。
其中,位於寶頂山小佛灣的千佛壁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密布排列的佛龕內,無數尊小佛像或坐或臥、或笑或怒、吹笛彈琴、持山端盤,姿態各不相同,以「千佛千姿」著稱。因文物保護的需要,這裏從未向公眾開放。
在本次展覽中,依託高清文物數據採集的成果,這幅南宋時期的眾生百態圖首次與觀眾見面。一尊千佛壁石窟造像原件,矗立中央,滿壁的佛龕圖片環繞三面牆體逐次鋪開,一直綿延到了遊客頭頂,使觀眾得以想像千佛壁的輝煌壯麗。
同時,由於千手觀音、圓覺洞、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古文孝經碑等大足石刻精華難以移動,策展團隊使用了沉浸式燈箱造景、巨幅投影等展陳手段,讓觀眾暢遊大足石刻。而3件3D打印的文物複製品,則讓觀眾一睹千手觀音主尊頭像和辨音菩薩的美姿。
金沙遺址博物館還特別開發線上知識平台,與觀眾分享更多石刻相關的文獻數據。千手觀音持續8年的修復歷程也將在展廳中完整呈現,觀眾還可通過互動設備,親自體驗千手觀音的修復。
千手觀音「金光重現」
此次展覽中,幾截千手觀音脫落的手指和從千手觀音上揭落的舊金箔,並不引人注意,但其背後卻折射了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金光重現」的故事。
千手觀音造像位於寶頂山,開鑿於南宋年間,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近千隻手眼形若孔雀開屏,是當今世界上手臂數目最多的石質千手觀音像。因時代久遠,千手觀音逐漸出現手指斷裂、金箔起翹等多種問題。據調查,修復前的造像上共有34種病害相互疊加,病害面積達到總展開面積的38%左右,殘損的手指佔手指總數七成。
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在講座中表示,千手觀音的龕高7.7米、寬12.5米,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測量出展開面積是220平方米,修復非常困難。「2008年6月它被確定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可以說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沒有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
陳卉麗說,前期的勘察研究相當於對千手觀音做了一個全面體檢。「這是從雕鑿至今800多年來,第一次最全面最系統的體檢,採用了多學科聯合的方式,勘察研究內容有十幾項。 工業X光探傷、紅外熱像探測、激光拉曼測樣等先進科學儀器,都是首次大規模運用於大型不可移動文物的勘查研究。」
同時,陳卉麗和團隊還利用三維信息留取與虛擬修復技術,把修復前的所有信息留存下來,並通過千百次的室內外實驗及本體實驗,從而選擇修復材料、確定修復工藝。
建立監測預警中心
從提取表面金箔,到對殘缺部分補型,從加固修復石質本體,到對法器進行補色,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大足石刻科學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等數十個科研單位的數百名「醫生」,在根除病害、保證其穩定性的同時,也盡可能地保存了千手觀音造像的歷史痕跡、藝術完整性、宗教價值,並為後來的保護留下了空間。
陳卉麗表示,目前大足石刻已建立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中心,通過大足石刻所處環境的氣象、微環境、岩體穩定性等實時監測數據,對大足石刻文物保存環境進行不斷改善,並持續開展造像的日常保養維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