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文在梅子林村中其繪畫的壁畫前。

香港是充滿野趣的地方嗎?

在作家葉曉文的眼中,行山路上的草木動物各有說不完的故事,書寫它們,如同尋幽探秘。尋的是物種的歷史與意趣,探到的卻有可能是人心某處的柔軟--人一旦能再次與自然相連接,所得到的滿足與療癒不可小覷。

早前,葉曉文歷時兩年創作的《尋牠2》出版,圓角小開本,小短文,加上作者親筆手繪的溫暖插圖,再寫屬於香港的山中野趣。●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受訪者提供

訪問葉曉文的時候,她背後的桌子上放着幾個小缸,小倉鼠在興奮地跑來跑去,另有一隻鸚鵡滔滔不絕地搶着「說話」,可熱鬧了。「我從小就很喜歡植物和動物,想要養各種動物,魚啊倉鼠啊龜啊……」她也喜歡種花,從種子開始種,最喜歡看植物生長的過程。種到家中的窗台露台全部被植物擠滿,鬱鬱葱葱,實在沒有位子擺了,才拚命地把植物送給朋友們。

2011年2012年的樣子,葉曉文開始喜歡行山,一路上發掘不少漂亮風景之餘,還遇到許多「很可愛的花」。回家一查資料,哇,香港原生的動植物品種原來都有2,000多種!四季行山,季季花不同。她開始記錄自己的見聞,書寫這些不同物種背後的故事,2014年,《尋花》出版了。到後來的《尋花2》、《尋牠》及最新出版的《尋牠2》,葉曉文從植物寫到動物,讀者跟着她充滿好奇的目光,發現香港的山林中藏着這麼多小趣味。

從文學中挖故事

記錄也有不同的風格,葉曉文在行山路上找素材,再從文學中去挖故事。「我本身是嶺南中文系畢業的,看很多的古書,比如《詩經》、《楚辭》,又或是李白杜甫等的詩詞歌賦中,都發現有提到各種植物,比如蓮花像君子,就有周敦頤的《愛蓮說》。這些都是很有趣的故事。」葉曉文說,香港很多關於動植物的書籍,都偏向科普的類型,自己要來寫,不如發揮己長,從另一個角度入手。「把文學的元素、遊記的元素都加入散文中,讀下來可能大家比較容易吸收。」書中的文章都短小,每篇聚焦一種物種,700字左右的篇幅,有追古溯今的小故事,也有她行山的經歷和感想。從小切口落筆,寫得平實又親切,有種香港特有的輕巧味道。

寫花的過程較簡單,花就在那,可以靜靜看、細細聞,動物則棘手,警覺性高的,一看到人就瞬間跑走。葉曉文於是準備好相機,每每偶遇,立馬拍下,回家再仔細觀察、查找資料、繪畫插圖。對於書中要囊括些什麼物種,她也沒有企圖心,一切隨緣,遇到才寫。「沒有說今天一定要找到什麼動物,隨緣吧,有緣分就遇到。所以在《尋牠》裏面寫的,相對都是比較常見的、比較平易近人的物種,不會是很稀有的。」

她堅持寫入書中的一定是自己親身見到的,拒絕只是憑着資料去寫故事,於是書名中的這個「尋」字,就顯得尤為有意趣。

「我總覺得要親身見到才會和牠有交流或者感應,只有在野外的時候才能了解牠真實的形態,很多東西光看文字和資料是不足夠和不立體的。比如有些花的味道,書上會寫有香味,但是什麼香味呢?比如某種花,真的去野外,才聞到那味道是有百合味,還有一些香蕉味。又或者是葉子的觸感,有很薄的,有很厚的,有些是滑水的。這些都要親身試過、聞過、摸過,才有立體的印象可以描述出來。」

「狂看」《本草綱目》

要在短小的篇幅中寫出物種的特點和有趣的故事,葉曉文往各種典籍及民間口述中找靈感。

中國古典文學中,關於動物植物的故事可謂比比皆是。葉曉文喜歡看《山海經》,書中雖充滿神話元素,卻原來也是許多動植物名字的始源之處。她更笑說自己平時會「狂看」《本草綱目》,「李時珍對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看法,會引用歷代的人怎麼看這些動植物,有很多有趣的東西。雖然大家提到《本草綱目》多聚焦在它對植物藥用價值的描述,但是我是看文化方面的。比如李時珍會寫說,以前的人是這麼看這些動植物的,有沒有錯誤呢?他會有自己的見解和判斷,例如原來的人也是有錯的,其實是把不同的物種混淆了,等等。」

寫書之餘,葉曉文還喜歡和年紀大的長輩聊天,比如村子裏的村民,聽他們講山裏面的故事。「他們從小很多時候住在山上面的,對動植物很熟悉,很懂用山上面的資源來生活。比如很多時候他們煲涼茶,材料都是順手拈來的一些很常見的品種。一般人可能覺得這些只是花花草草,但是這些村民是當它們是草藥,是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對她來說,這些就好像是蘊藏在民間的智慧,而且少有人去書寫,把這些故事寫入書中,也是對本地故事的另一種記錄。

《咫尺森林你我牠 》葉曉文作品展

山即是心,咫尺之外有森林。葉曉文藉由文字與繪畫,仔細描摹大自然的美妙,其作品展《咫尺森林你我牠》正在展出,喜歡的讀者請勿錯過。

日期:即日起至5月29日

地點:香港恒生大學利國偉教學大樓地下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