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高高聳立的「天車」、由數人蹬踩衝擊打井的木碓架等得以保留,煥發出古老而又獨特的魅力。

「轟、轟、轟……」伴隨着有節奏的聲音,一根長11米的汲滷筒被緩緩地放入千餘米深的井中,大約5分鐘後,裝滿滷水的汲滷筒伴隨熱騰騰的白煙從井底升起。當取滷工人用鐵鈎將汲滷筒底部的開關鈎開,「嘩」的一聲,百餘斤滷水噴湧而出。在自貢市大安區燊海井,記者看到了古法製鹽技藝。

燊海井開鑿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歷時13年鑿成,是世界第一口人工鑽鑿超千米深井。它的主要生產設備有碓架、井架、大車、鹽鍋、鹽倉、採輸氣設施等,展示了清代井鹽鑽鑿、天然氣採輸、採滷、煎鹽等傳統技術和工藝。「一泉湧白玉,萬里走黃金」,景區二門枋上的一副大字對聯,記錄了曾經的繁榮。燊海井的開鑿,使當時的自貢因鹽興市,各地鹽紳商賈紛至沓來,鑿井設灶,一時市景繁華。周圍1.2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先後鑽井198口,呈現出「天車」林立、鍋灶密布、視管縱橫、雲蒸霧蔚,一派井鹽生產的繁華景象。

如今,燊海井灶修葺一新,恢復了當年用牛汲滷、用井裏產的低壓天然氣熬鹽的真實情景。用一根根圓木、蔑索捆製而成的高達18.3米的巍然「天車」,由數人一腳腳蹬踩衝擊打井的木碓架等得以保留,煥發出古老而又獨特的魅力。當記者站在井口時,一股濃濃的煤油味撲鼻而來。

據燊海井景區工作人員介紹,燊海井既產滷又產氣,完全解決了煮鹽燃料的問題。在清代道光年間,滷水自噴量每日約14立方米,並且能日產4800至8000立方米天然氣,大約可燒製14噸鹽。 而走到手工製鹽的灶房,灶房裏瀰漫着白茫茫的蒸氣,8口圓形平底大鍋正在熬煮製鹽。「手工製鹽的過程是先將取到的滷水抽到灶房鍋中,通過井底的天然氣對滷水進行熬煮,使其蒸發水分,再下入豆漿進行提純,隨後是鏟鹽、驗鹽。」 現場解說人員表示,手工熬製一鍋鹽需要8小時,這8口大鍋24小時不間斷運作,每天大約可生產2噸食用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