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打擊香港經濟與企業營運表現。昨有調查指出,香港小型企業商業信心跌至新低,只有21%的受訪小型企業,預計今年業務可以實現增長;而企業應對疫情的辦法,高達33%企業是尋求政府的支持和補貼,另外就是減少資本支出(32%)以及減少員工人數 / 成本 (22%)。
政府在經濟環境欠佳時出手援助企業,藉以解它們燃眉之急是合理舉措。不過長貧難顧,企業想成功渡過難關,甚至轉危為機,業務更上一層樓,單靠政府資助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開拓更多收入來源,而這需要企業進行轉型,包括善用現時發達的互聯網與線上平台,加強網上銷售,以及採用更多創新科技。
拓線上銷售
其中,內地經濟率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陰霾復甦,港企可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香港中小企應好好把握內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會。例如疫情帶動跨境電商蓬勃發展,而「直播帶貨」亦成為內地急速冒起的銷售模式,香港中小企不妨以電商進軍內地,透過包括淘寶等內地知名線上平台作推廣及「直播帶貨」,以較低的成本開拓銷售渠道。
研科技取代人手
此外,資本條件許可的企業,更可考慮多些應用機械取代人手。為減低人與人接觸所帶來染疫風險,同時節省員工成本,目前部分美國與日本企業,在部分工序上,已經使用機械人取代人類,包括貨物搬運機械人與送餐機械人,從這些投資長線來看,更能大大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岑健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