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有關部門繼續就落實全國人大「311決定」,廣泛聽取本港社會各界意見。人大決定已確立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框架,緊接着的工作就是根據人大決定的立法精神、原意和原則,由人大常委會修改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即重新釐定選委會、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的產生辦法。連日來,本港各界的討論、建議,很多聚焦於取消區議會在選委會和立法會議席、賦予選委會選舉產生較大比例立法會議員、通過增加選委會界別分組體現均衡參與等三個問題上,這些意見和建議充分結合本港實際情況,眼解決阻礙管治、發展的難題,抓住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的關鍵,充分顯示了中央兼聽民意、廣納眾智的價值所在。
參與座談會的社會人士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區議會在未來選委會和立法會的角色問題。他們認為,根據基本法規定,區議會是「區域性組織」,並非政權性組織,但在目前1200人組成的選委會中卻佔有117個議席,比例上多得「不正常」;更不可迴避的政治現實是,區議會在2019年11月選舉中被攬炒派騎劫後,變得高度政治化,攬炒派政棍借區議會平台縱暴煽「獨」,甚至企圖利用可以成為選委的權力左右行政長官選舉,奪取香港管治權,暴露現時選舉制度的漏洞已危及香港保障國家安全。有識之士指出,攬炒派政棍根本不符合愛國愛港的標準,區議會亦失去諮詢組織的效用,選委會及整個管治架構都不能再留下讓「港獨」攬炒分子奪權亂港的漏洞,選委會理所當然不應保留區議員的議席。
不少社會各界人士還認為,根據全國人大決定設立的選舉委員會,除了繼續提名並選出行政長官外,還負責選舉產生較大比例的立法會議員,這種制度設計有利於處理好行政立法關係,維護行政主導的體制。透過選委會選舉產生較大比例立法會議員,能夠令立法會議員打破某一界別、某一地區的利益限制,能從社會整體利益、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特別是扭轉目前立法會在比例代表制下變得極端化、碎片化的不正常政治生態,使得立法會更好地代表和維護香港社會整體利益。尤其是通過新的制度安排,可使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具有相當程度的共同選民基礎,從而在立法會內形成更穩定、堅實的支持行政長官依法施政的力量,有利於保持行政立法關係順暢,鞏固和維護基本法規定的行政主導體制,有效提升管治效能。由選委會選舉產生較大比例立法會議員,其實是香港民主進程的一大進步。
參與座談會的人士還認為,香港作為多元包容社會,均衡參與、利益兼顧本來就是香港政治體制的傳統和特質。此次人大決定增加選委會界別分組,選委會界別由四大界別增加至五大界別,將社福機構變更為基層、加入全國性團體等代表,讓基層力量、青年等各界精英參與選舉事務、服務公眾,不僅令選委會具有更廣泛代表性和民意基礎,也有利於政府在制定政策過程更廣泛吸納各界專業意見,更關心弱勢社群,更有基礎、動力、能力解決深層次矛盾。
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目的是為了保障管治權牢牢掌握在有管治能力的愛國者手中。香港社會各界就完善選舉制度、落實全國人大「311決定」提出真知灼見,為人大常委會修改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提供廣泛、真實、有用的民意基礎和支持,有利於把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具有香港特色的新的民主選舉制度落到實處,令香港能夠發展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整體利益、保障港人福祉的優質民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