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教育局公布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修訂方案,一個月的諮詢期也已於3月2日結束。中文科的考評及課程改動較大。考評方面,首先由四卷減至兩卷,保留卷一閱讀及卷二寫作兩卷,寫作卷將增加實用文寫作元素;刪去卷三聆聽及綜合和卷四口語溝通(說話)。校本評核方面,則取消提交選修單元和閱讀記錄的分數;保留閱讀匯報,分數組合則須包括一次文字報告及一次口頭匯報。課程方面,則刪去選修單元,把其「融入」原有的必修課程內,並加強中國文學和文言經典的學習內容,其中將增加文言文建議篇章。
這個修訂是回應過往對中文科課程過於臃腫、龐雜,考評過於繁複、瑣碎,師生疲於奔命的情況;也是配合四個核心科目的精簡,以省出時間給學生增加其他學習經歷、深入鑽研選修科目和擴闊學習視野的安排。
當局估計高中中文科修訂後,將能省出50小時。這一重大修訂無疑回應了過往學界對中文科的批評,但也有人認為是矯枉過正。
剩校本評核口頭匯報
其中刪去口語溝通卷最受爭議。文件指說話能力將融入校本評核內閱讀匯報中的口頭匯報,但「匯報」只能是個人的、單向的口頭表達,與舊有的小組討論難以比擬。小組討論能促進學生之間互相回應交流、刺激思維、有效聆聽、注意應對態度等功能,而公開考評的效度和信度亦比校本評核為高。
課程改革一向強調知識、技能、態度三者並重,其中技能與態度是紙筆考試難以評估的,而口語溝通卷正能完成此一任務。學習語文,不但要懂得文字的書寫和閱讀,也需懂得口語的表達和聆聽。
不利擅長說話學生
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溝通能力對於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非常重要。一旦刪去此卷,學校的說話教學無疑也會失去重視,最終影響的是學生的溝通能力。
另外,不同學生在語文能力方面也有不同的專長。改革後失去口語溝通卷,會令一些較擅長說話的學生失去優勢。過去中文科被視為「死亡之卷」,「致死」的正是閱讀卷;如今刪去能「救人一命」的說話卷,再加重閱讀卷的分量,必然合格率堪虞。
普通話退出公開試
高中普通話科曾是會考的科目。新高中課程實施後,普通話不再獨立成科,而成為中文科的選修單元,用以校本評核。而公開試方面,則容許擅長普通話的學生在口語溝通卷中選擇以普通話應試。如今口語溝通一卷取消,高中公開試的普通話元素也將全面告別歷史舞台,對普通話教育而言更為不利。
對於刪去聆聽及綜合卷、校本評核刪去選修單元及閱讀記錄的異議不大,加強中國文學和文言經典學習內容的用心也應是良好的。不過,經此修訂,中文科真的能省出50小時分給其他學科嗎?還是以往的課時嚴重不足,如今只是令以前超耗的現象稍有改善?
最重要一點,是我們應該讓學生學些什麼呢?我國有五千年古老而優秀的文化,文學文言浩如煙海,一切皆應學,但以高中學生的水平,他們能學齊全嗎?如果課程過度加強文學與文言的內容,可能只會強化中文科「死亡之卷」的形象,增加學生對本科的恐懼,最終得不償失。
●陳仁啟 中學中文科教師
隔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