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如果我們今天隨便訪問一個中國人,問一下以他所知中國千年科舉史上,有哪一家出過很多進士翰林。筆者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引用清康熙朝海寧查家的「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
大家都知這個美談,是因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查良鏞(筆名金庸)正正是查家後人,他在壓卷之作《鹿鼎記》選用清初大詩人查慎行詩作中的七言聯句作為回目。書中第一回的註介紹祖上的七進士、五翰林。五翰林是一叔四侄,查昇、查嗣韓、查嗣璉(即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後3人是同胞三兄弟,查昇雖然是叔父,卻與查慎行同年,還少了幾個月。查嗣韓則是查慎行的族兄(今天我們一般叫堂兄)。
七進士則橫跨三代,查慎行另一個族弟查嗣珣和兒子查克建都是中了進士而未點翰林。後來查嗣庭成為了雍正朝一場文字獄的主角,家族受到牽連,七進士、五翰林就無以為繼了。原來金庸系出查昇而不是查慎行,筆者在拙著《金庸詩詞學之四:鹿鼎回目 附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介紹了查昇和查嗣瑮的詩。
卻原來我們潘家的科名更為鼎盛!就是本欄介紹過清代福澤最厚的大臣潘世恩(1770-1854年,國森按:潘世恩雖然生於乾隆三十四年12月,但是已過了公曆元旦,所以不是1769年生)。潘世恩中狀元,族兄潘世璜(1764-1829年)和孫兒潘祖蔭(1830-1890年)都是探花。筆者也寫了一副對聯,未嘗公開獻醜。曰: 宗門三鼎甲,殿閣四師生。
殿試頭3名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名列一甲,得到「進士及第」的資格,合稱的「三鼎甲」。狀元的官方叫法,是「一甲第一名進士」。然後還有二甲(叫「進士出身」)和三甲(叫「同進士出身」)。所以「三甲」這個詞有兩種意義,既是「三鼎甲」的簡稱,又可以是考得第三組的「同進士出身」。一甲3名直接入翰林院,二三甲則要在翰林院學習3年,3年後又再考試,合格可以留在翰林院的才是翰林。查嗣珣和查克建只是進士,不是翰林。
清代沒有正式的宰相,民間敬稱大學士為宰相。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共有4位大學士,分別是文華殿大學士穆彰阿(1782-1856年)、武英殿大學士潘世恩、文淵閣大學士寶興(1777-1848年)和體仁閣大學士卓秉恬(1782-1855年)。當中穆彰阿和潘世恩更是軍機大臣。雍正以後,軍機處代替內閣成為政事中心,假如沒有當上軍機大臣,則大學士亦不能預聞軍國大事。大學士名額是滿漢各二人,滿大學士的權位總是高過漢大學士。三殿三閣還有保和殿和東閣,乾隆中葉以後再沒有授保和殿大學士,於是文華殿大學士長期是首席大學士。穆彰阿不論在軍機處和內閣,排名都在潘世恩之上,算是「首輔大臣」、首席宰相了。潘世恩則是「二把手」。清制,士人不論考取進士抑或舉人的功名,都視考官為老師。所謂「殿閣四師生」,是指潘世恩是其餘3位大學士的「老師」。 「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