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創科業界感到欣喜。港產知名「獨角獸」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認為,以創科引領大環境發展是大勢所趨,香港於國家支持下,絕對會帶來更多機遇,「香港基礎研究強,坐擁多所知名大學,也有包括商湯在內不同的科研企業,這些都可作為國家科研創新發展的推動力。」但另一方面,本港不論是人口、土地、市場均有限,應當與大灣區緊密結合,完善整個創科生態,「香港主力由0到1,1到10以至100則需要透過跟大灣區結合,以做出具有商業價值產品,繼而再投入回往後的創科發展。」

尚海龍說,香港具備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條件,必須好好把握,而本港近年積極發展醫療科技、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發展,他認為科技範疇眾多,先針對部分作重點發展是合情合理,也是走出了正確方向。

相達生物科技創辦人招彥燾指出,香港擁有世界級醫療研究團隊,卻未有世界級生物科技企業落地,主要因為香港市場太小,而市場較大、產業轉化應用、落地及服務都是內地強項,兩者可優勢互補。

他認為,香港於對外開放、國際溝通接軌、資金流動、吸引到外國機構、基礎科學方面都有優勢,只要做好相關工作,加上政府相應政策激發創新嘗試,配合大灣區各城市各自定位,可成為灣區創科中心的樞紐。

招彥燾表示,香港創科風氣仍處於觀念改變的雛形階段,過去成績好的學生多投身金融,現時政府及社會正透過加強培訓鼓勵創新,希望吸引優秀人才考慮走創科路,如成功令更多年輕人改變觀念,可望為未來創科發展輸入新鮮血液。

善用兩地優勢 整個社會受惠

智慧城市聯盟會長楊文銳說,國家支持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香港未來將有更大空間進行產業化,「事實上,教授開創理論,手下學生進行跟進並商業化的個案並不少見,而大灣區擁有空間、人力資源和資金,均可成為初創公司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助力,至上市階段則可善用香港的金融制度,充分發揮兩地優勢。」他強調,發展創科其實並不止是個別行業受益,而可因應不同場景應用,讓整個社會都能受惠。

楊文銳表示,本港強於中西文化匯聚,未來人才在具備國際視野的同時,也應熟悉大灣區和內地發展,如此才可充當「橋樑」,於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突圍而出,鼓勵香港年輕人多到大灣區看看,參與其中、把握機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郭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