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兄弟》的上映曾使觀眾陷入追憶《古惑仔》的狂潮。 網上圖片

2018年,由《古惑仔》中的演員原班人馬共同參演的《黃金兄弟》上映,讓觀眾重新陷入了一陣追憶的狂潮,《古惑仔》正傳首集《古惑仔之人在江湖》於1996年在香港上映,爾後陸續製作了多部前傳、正傳及外傳,在接下來近十年的時間,於整個亞洲都掀起了不可阻擋的「古惑仔風」。

事實上,《古惑仔》並不是唯一一部由香港漫畫改編製作的成功電影,由漫畫家馬榮成的作品改編的《風雲》及《中華英雄》,亦是為香港超現實派的電影鑄下了里程碑式的影響力。漫畫《風雲》改編電影《風雲雄霸天下》於1998年上映,它節選了漫畫第一部開篇至雄霸滅亡為止,算是漫畫中最為精彩緊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段。如今,漫畫的原著作者馬榮成將很快親自執導電影《風雲》,演員古天樂將作為投資人,且參演其中無名一角,預計將於2022年上映。除此之外,《百分百感覺》、《老夫子》等另一些題材的漫畫,亦被改編製作成為出色的影視作品。影視作品使用漫畫的IP,並非一件新鮮事。

然而眾所周知,如此盛況維持的時間並不長,很快,漫畫改編電影的熱潮便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漸散去,其中漫畫業的衰退是重要原因。曹志豪說:「首先,娛樂多元化一定是影響最深的一點,另外受歡迎的作品有局限,只會減少不會增加,漫畫沒辦法和電影比,要有銷量才可以有製作,」先有雞才有蛋,「不計算行政工作的人員,做一本書至少也需要八個人,平均算下來這筆數是很昂貴的,而如果市場回應不了這個數值的時候,就無法做到。」在這種惡性循環的狀態下,漫畫業就更加舉步維艱。

而曹志豪認為,「以前的漫畫周期一定要八個人,是因為香港人的消費模式是一周買一次,所以一定要八個人以上才能在這麼短促的時間內製作出來,而現在消費的時間拉長了,雖然市面上的作品少了,但是參與的人更可以有個人的藝術性。」如此一來,匠人精神便反而可以發揮出來。不過同樣地,作品在市場的佔比變小,能夠發展出影視作品的幾率亦相對更小,「香港電影本身也越來越少,更沒有能讓漫畫轉型的餘地。」他說。

漫畫作品和影視互為影響

香港知名漫畫家鄭健和的原著漫畫《野狼與瑪莉》在2015年進行改編,成為電影作品,並由鄭健和親自編劇、導演。這是年代較為接近的一部港產漫改電影,但票房和口碑皆差強人意。然而,在同一時間段裏,美國的Marvel建立了一個 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開拍了逾二十部電影,在全球票房收入接近兩百億元美金,同時,日本亦有海量改編電影。由此可見,漫改電影仍然是一大熱門話題,香港觀眾並沒有對這個類型產生疲倦,但本地作品卻逐漸式微。

「我記得小時候看一部電視劇《天龍八部》,裏面的很多動作設計都會在漫畫中出現,而反過來《生死決》的動作又會去用漫畫中的內容。」曹志豪自言自己的漫畫風格亦受電影的影響,「我是個很怕被人詬病抄襲的人,所以我會避開不去看別人創作的漫畫,就算看也只是掃閱,所以反而我所有的靈感或者素材會來自電影。」他認為不同的媒體、載體刺激的創作會有不同的效果,因為不是直接的移植,所以在使用這些素材的時候必須經過思考,而這思考的過程就是一種創作。

徐克的電影風格對曹志豪的影響頗深,「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東西都是關於動作和節奏感的東西,武俠故事在香港來說是一種獨特的素材,」香港電影在武俠的世界中逐漸攀上高峰,而香港漫畫亦受其影響,「武打、東方美學等都對漫畫有很大程度的影響。」他說。

曹志豪分析,無論就任何一種媒介來說,對於題材和內容的需求都很大的,整個市場都在找不同的途徑。所以,在小說、漫畫甚至繪本中找素材,都可能會變成影視作品,最好的完美示範就是Marvel。

而漫畫比起文本來說是有優勢的,因為文本在經過消化之後,和原作者的立意一定是有差距的。「而漫畫變成影視則是1+1的,」曹志豪自己創作故事,但也會和編劇合作,「透過我的手去呈現出來我的思考,也有別人的想法,這是加法,和不同的人合作,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感覺。」文本作者與畫者之間的合作,產生出的化學作用是巧妙的。曹志豪說:「尤其是像我這樣已經工作了很多年的創作者,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合作,其他元素的加入,很多東西就會重複,因為我的人生只有一個,經歷也只有一種,而如果加入其他的經歷,就會變成加法,甚至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