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文學系教授! 作者供圖

廖書蘭

面對一年多的疫情,讀書是一種最佳的生活方式,最近讀了幾本好書,其中一本是《人在天涯——南渡》,作者徐子雲,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位笑容親切的學者,面帶三分稚氣七分真誠的大男孩。沒想到他寫出一本大時代的縮影,足見陽光燦爛的笑容背後,有一段淬煉的人生經歷。

當然,每一部小說的主角都潛藏着作者的原形,包括作者熟悉的親朋好友的身影。

1973-2003年,光是看這一段年份,就知道作者想表達國家在風起雲湧的改革開放時期,國門重新啟動後的30年所發生的人與事。作者既不在內地,又似在內地(18歲來香港,有內地成長的經歷,40年在香港,足以近距離觀察內地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作者40年來,「人在香港,心在祖國」。筆者認為,香港之所以迷人,甚至令人迷戀,是因香港地緣政治之故,既不在內地,又似在內地;作者近40年生活在太平洋的裙裾邊上(指香港)天天北望神州大陸,關心內地發生的每一件事。

作者徐子雲引用英國歷史學家Taylor(卡萊爾)名言:「歷史都是假的,除了名字;小說都是真的,除了名字。」徐子雲表示︰「文學比歷史更真實,歷史的年代、人名、地點是真的,內容大都是為勝利者寫的;而文學則恰恰相反,人名、地點是假的,其他的,大都是真的。」文學反映一個時代的本質是千真萬確的,但歷史求真,文學求美,也是事實;故此在中國三千年文化中,有一個很好的傳統,那就是「文史不分家」,即文學和歷史學是分不開的,文學中有歷史學,歷史學中也有文學。

徐子雲觀察在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甚少有這方面為主題的小說。例如,40年前深圳原為一個客家農村小鎮,如今轉型為高科技城市,匯聚全國最優秀的人才。徐子雲說,改革開放初期是鄉鎮企業,人人「摸着石頭過河」,跌跌撞撞一路走來,到了後期則是知識分子、海歸派創業。

《人在天涯——南渡》書中反映這一段改革開放大時代歷程。透過書中幾位主角,鄺帥、余天海、唐明,三線發展的故事,具有警世、勵志的作用。書中對鄺帥着墨不多,但可塑性甚強,正直能幹的紅色江山接班人,肩負國家發展的重大使命。

吳甿教授認為,徐子雲的《人在天涯——南渡》力於文學經營與存照,反映文學比歷史更真實,讀者掩卷之餘,想必有這般領會。作家楊明認為,本書有中國內地經濟改革開放過程裏的波濤起伏,有人性純善與貪婪的矛盾糾結,為一個時代留下值得深思的印記。

據悉,《人在天涯——南渡》是上集,筆者文內提出。作者將故事情節分三線發展,留下鄺帥一線有極大發展空間,我們期待續集盡快出版,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