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黃寶儀東莞報道:現代人購買東西可以去超市或網購,但古代人基本不會走出家鄉,中國傳統農業的定期市場就應運而生,華北稱集、華南稱墟。在農耕時代,牛不同於一般商品,可以隨便購買,因此單設牛墟,於固定日期展開交易,更有直接影響牛隻交易的牛經紀,他們通過觀察牛的牙齒、牛皮、體型等特徵,判斷牛的品質。在東莞,就有一個延續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橫瀝牛墟。
橫瀝牛墟始於明末清初,以牛只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聞名。東莞市橫瀝牛行場長朱樹軒說,橫瀝牛墟發展至今六易其址,如今的所在地於1995年興建,命名為「橫瀝牛行」。橫瀝牛行是全國四大知名牛行之一,也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活牛交易市場,其牛肉供應不僅在珠三角地區佔據80%的市場份額,每月還有1000頭牛供應到港澳地區,當中以秦川黃牛為主。
(大公文匯全媒體供稿)
責任編輯:
之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