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書法是唯美的,但沒有造型優美的漢字,又何來優美的書法呢?漢字的發展演變經歷篆、隸、草、楷、行幾個階段,但每一個階段,字型都有獨特的美。

史書記載漢字由黃帝時的倉頡所發明,倉頡發明的應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本為圖畫,故漢字有樸素的自然之美。最早出現在陶片及甲骨上的文字稱為古篆字,也就是夏、商、周、秦篆書的總稱。商殷甲骨文用刀刻出,故基本上是由直線組成,且橫直線條多於斜曲線條,此漢字特點延續至今。刀刻文字 「瘦硬有力,清奇秀逸」。清末學者董作賓用「壯偉宏放」來形容甲骨文的樸素美。

周代的篆文刻在青銅器上的稱為金文,刻在石鼓上的稱為石鼓文。青銅器乃國之重器,故文字莊重嚴肅。至於石鼓文,乃小篆先聲,線條均勻工整,結構嚴謹。康有為讚譽為「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采。」秦代篆文又稱小篆,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將繁複的大篆簡化整理而成。秦篆間架勻稱工整,其造型「秀麗和暢,穩重端莊」。李斯所書「嶧山碑」是秦篆的代表作,唐張懷瓘指其「畫如鐵石,字若飛動」。縱觀大篆小篆都給人以莊嚴之美。

秦隸據傳由程邈所創,這時的漢字,有了一個新特點,就是整個字型偏重於扁方。到了西漢,隸演化為「八分」。到東漢,漢隸的水平線得到美化,形成「波磔」,而使八分進步到「彪煥磥硌,形體抑揚」的境界,直使後人千秋景仰。

隸之後有草,西漢元帝時的黃門令史游整理了當時官方應用的「正體隸」、民間所流行的「副體草隸」而編成一本「急就章」,這就是最早出現的草體字。崔瑗云:「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草書後來發展成今草、狂草,線條如行雲流水,此時,字型已變幻莫測了。但草書字體仍有法度,這法度亦源於字的結構。草體字有龍飛鳳舞之姿,被人譽為無言之詩,無動之舞,無色之畫,無聲之樂,實在不為過。

到了漢末,楷字體也出現了。楷書之「楷」,有楷模之意。三國時代的鍾繇把民間流行的簡筆分書由隸化楷,巧妙地創造了正楷字。梁武帝曾評鍾繇的楷書謂「如雲鶴遊天,群鴻戲海」。楷書字體建立橫平豎直的方形結構之後,漢字完成了自身的演化。行書介乎草楷之間,飄逸流暢,灑脫出塵。宋代米芾善行書,蘇大學士譽之為「風檣陣馬,沉着痛快」。故行書給人以神采飛揚感覺。

漢字的演化過程一直被儒家的精神所影響,所以,漢字的美最體現儒家的中庸之道。漢字有四大結構: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和獨體字,這些結構包含了下面這些元素:謙讓、對稱、均衡、節奏。

林語堂大師在論中國書法一文中進一步指出:「中國書法有一個原則,即一個四方形不宜為完全的四方形,卻要此一面較他一面略高,左右相濟,而兩個平均的部分,其位置與大小也不宜恰恰相同。這個原則叫做『筆勢』,它代表動力的美。」

正因為漢字的結構本身如此之美,再依照書法的藝術規律運用毛筆這種特殊工具寫將出來,才產生書法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