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兜足兩句鐘泊唔到 車主嘆「非殘疾接載者」令爭位更烈

汽車對於輪椅人士而言是另一雙腿,每次泊車也需要特大的車位,方便輪椅上落,故全港設立447個路邊殘疾者專用泊車位,供1,811輛持有「傷殘人士泊車許可證」(俗稱「藍證」)的汽車免費停泊,即平均每4名殘障司機要爭一個車位。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陪同一名傷殘司機在九龍灣實測,花兩小時都未能找到車位。這種僧多粥少的情況今天起或加劇,皆因運輸署在缺乏諮詢情況下,批准逾千輛持有「司機接載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士泊車證明書」(俗稱「灰證」)的汽車亦可使用該車位。有關注組織表示,政策嚴重影響傷殘人士日常出行,阻礙其融入社會。●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為了解傷殘人士泊車難的情況,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陪同傷青駕駛會會員鄭海傑在九龍灣一帶尋找殘疾者車位。雖然是昨午一時的非用餐繁忙時間,但可用的專用車位仍「一位難求」。記者一行人先前往橫頭磡中道,這一路段靠近傷青會,因此有較多專用車位,但遺憾的是區內5個車位均已全部泊滿貼有「藍證」的汽車。

此後,一行人到杏林路及佛教醫院附近尋找專用車位,雖然「灰證」車主今天起才准停泊有關車位,但昨日記者發現有人偷步使用車位。記者一行人尋尋覓覓兩小時,始終都未能找到空置的殘疾人士車位。

約朋友飲茶 冇泊位敗興返

傷殘司機鄭海傑表示此類情況非常普遍,「睇你好唔好彩,有時半個鐘搵到(車位),有時兩三個鐘都未必搵到,運氣唔好只能掉頭返屋企。」他曾有一次約朋友飲早茶,提早一小時出門,誰料尋找數小時未果,已到茶樓的朋友邊食邊等,最終朋友用餐完畢,而鄭海傑始終未能找到車位敗興而歸。

鄭海傑本身居住在將軍澳,而工作地點在馬鞍山,平時上下班、接送子女上下學以及日常生活所需都需要駕車代步,「揸車」對他來講是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回憶初初得到「藍證」時,滿心歡喜希望可以更好融入社會,但隨之而來的「泊車難」問題讓他措手不及,「揸到車但冇位停,真係好唔方便。」

原4人爭1 放寬「灰證」更慘

香港傷殘青年協會理事、傷青駕駛會主席黃健雄指出,本港殘疾人車位本來就僧多粥少,全港設立447個路邊殘疾者專用泊車位,供1,811名「藍證」持有人免費停泊,即平均每4名殘障司機要爭一個車位。運輸署在未諮詢殘疾人士的情況下,突然放寬「灰證」持有人使用該類車位。

他解釋,駕駛者只要家中有一名行動不便親友,並獲醫生簽紙,便能申請「灰證」;但「藍證」申請者除了要出示醫生證明,還需要向運輸署「考牌」證實有必要使用該類車位。他認為,兩類證的申請門檻差異大,一旦放寬殘疾人士車位適用限制,相信將湧現大批有效「灰證」,殘疾駕駛者更難搵泊車位。

他表示,「對於殘疾駕駛者而言,普通泊車左右空間不足夠擺放輪椅,就算勉強打開車門,都驚刮擦隔壁車輛,我們別無選擇。」運輸署設計殘疾者專用車位的原意是幫助傷殘人士自主出門,但現在的做法背棄政策原意,希望運輸署即時暫停新政策,與協會諮詢商討,制定合理方案,加強對「灰證」的審批與監控,防止健全人士濫停殘疾人車位事件的發生,並希望可按比例增加車位,幫助傷殘人士擴大生活,融入社會。

香港文匯報曾向運輸署查詢,惟截稿前未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