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喜譯他心愛的古文。 作者提供

● 黃仲鳴

一提起林語堂,我腦海就浮起他手握煙斗的悠閒圖像。

一提起林語堂,我腦中便閃出「幽默」這兩字。Humor的中譯「幽默」,是林語堂的傑作。

林語堂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煙斗和幽默。

他曾抄錄一首詩送給親人,那首詩,極見林語堂的為人,詩云:

「着意尋春懶便回,何如信步兩三杯?山繞好處行還倦,詩未成時雨已催。」

這詩是誰寫的?我查一查,原來是辛棄疾《鷓鴣天》詞的一闋,引者說就此四句所表現的灑脫、隨興、隨緣的性格,就是林語堂的夫子自道。這引者是呼林語堂為五叔的畢璞。

林語堂的性格是否如此?吾生也晚,無從親炙先生,自是不知道。但由他的形態——斗不離口,翻譯絕技——幽默,就可知道,他和我精神上是有所共通的。他喜歡蘇東坡,我也喜歡東坡呀。嘿嘿,尤其是東坡肉。

1960年,林語堂編譯了一部《古文小品譯英》(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於美國出版。在序文中,他說:「重溫了我所喜歡的文章,那些對我有無形影響的老朋友,它們表達的情意真的是歷久彌新而又令人驚喜。我挑選的自然是最好的文章,是我誦讀之後不能忘懷,並使我有所了悟的文章。不能引起我心靈共鳴的文章我是不翻譯的。」

他選的小品,全是我自小就喜歡讀的,如莊子,如陶淵明,如張岱,他的譯筆也是頂呱呱的。張岱的《揚州瘦馬》是小品中的絕品,他譯作The Concubine Market of Yangchow,那正是當年為富貴人家「養妾」的市場,「瘦馬」長大了,學好技藝了,就由那些富人上門挑選,張岱言簡意賅,將販賣情景描繪得維妙維肖。依我個人來看,原古文實比英文傳神得多。而「瘦馬」lean horse,直譯也,將那些女孩喻之為馬,沒有多一點肥肉的馬,可想而知,瘦身女子從古至今都受人歡迎。「馬」是女人,這比喻顯出了中國的的傳統文化,台灣有詞「馬子」,不是這種意思嗎!

除張岱外,林語堂當然不能不選他的「至愛」蘇東坡。他選譯蘇東坡的《志林書札選》,譯得如何,留待筆譯專家去研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他也選了。遺憾的是,他沒選譯李白的。不過,林語堂曾說過這番話:

「翻譯是很微妙的工作。唯有能夠和作者情意相通的譯者才能翻譯得好。因為譯者實際上是以另外一種語言文字替作者發言,如果兩者不像是老朋友一樣,這怎麼能辦得到?」

這番話值得所有從事翻譯工作者深思。

翻譯譯到與原作者意念相通,是拍膊頭的老友記,這實在很難,尤其是林語堂選譯那些遠古作者,未必能心意相通吧。但學貫中西的語堂大師,他確是譯文的健筆。

台灣作家鍾文音說:「我們在《揚州瘦馬》裏輕易地品嚐起中國文學汪洋下的一瓢水。而這一瓢飲,穿越了經典的千山萬水,再次來到了讀者的眼前。」不錯,就讓我們細細欣賞含着煙斗的語堂大師的英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