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譚智媛 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踏入2021年,特區政府加強外防輸入與檢測追蹤,但疫情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又爆發了「油麻地舊區群組」,「無源頭」的個案在兩位數字徘徊。如今「反彈」危機四處隱現,解決這些源頭成為當前急務,可分三類:一是不能披露的人物或場地;二是「無症狀」的人;三是未發現的傳播媒介、物件或場地。

政府成立了啟德指揮中心作追蹤辦公室,加入了海關及警隊的專業追蹤調查人員。政府應該給他們一個「清零」的指標,用他們的專業技巧及電腦分析,找尋那些「沒有披露」的源頭,破這些無源頭公案。

制定空氣環境及人流消毒標準

根據對不同國家、不同場景的分析,「無症狀」帶病毒者可能達90%。這表示每一位有症狀者可能導致有9位無症狀的人在社區內活動,所以我們的個人衞生不能放鬆,並且政府要全天候要求空氣流通/清新的標準,環境清潔消毒的標準及控制人頭/人流的標準。

這樣,年宵花市場館活動、處所活動,可根據每場地的風險評估,調校人流,市民也可以錯峰出行。現在街市、商場應該先開展使用這些標準,降低現在無症狀帶病毒者傳播的風險。

清潔工人是高危人員,公共衞生間、淋浴間更是高風險,「油麻地群組」也顯示這是公共衞生盲點,因此確定清潔消毒及使用的標準更是刻不容緩。

加強檢測特別傳播媒介

從公共衞生角度,每一種新的傳染病,都要全方位找尋傳播的途徑,從人到動物、昆蟲及不同的物件或活動。新冠病毒為何傳染性這樣高?我們要有系統地找尋「特別傳播」的途徑,何人?何時?何地?如何?

根據不同地域的報道分析,糞便及冷凍食物是媒介,「病從口入」,為何香港不加強對食物、廚房、廁所、浴室等的檢測要求呢?

在香港的高危群組,除了有歌舞、女傭、老人院、殘疾人士院舍、公交司機外,還有地盤工人「宿舍」、舊樓劏房、快遞、清潔及保安員等,這些群組的傳播機制不一定相同,傳播媒介除了排污喉管外,為何不是食物、廁所、吸煙、商品或速遞的物件?為何不在高危場地,如地盤,作小心觀察及採樣,實時斷定病毒如何傳播?

現在油麻地的群組,強制檢測做得不足,不精準、不全面、不夠快速,既然不能如內地般封小區,衞生防護中心強調要多做防疫教育。吸煙的確診者變重症及死亡率較高,而且吸煙一定要脫口罩,所以應該全部地盤禁煙,這規定也可從職業安全角度推行。

總結來說,要找尋到傳播源頭的人,加強對傳播媒介的檢測,推廣根據科學實證制定的空氣、環境、人流與消毒的標準,這三管齊下,才可彌補低檢測量與不能封區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