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前幾天,筆者和一位內地同事聊天。同事說,香港人面對內地人,有一種「優越感」。但這種優越感,放在20年前,是理所當然;放在今天,叫「莫名的」優越感。

確實,以抗疫為例,內地抗疫做得好,全世界有目共睹。令人不解的是,為何14億人口的內地疫情可以受控,而750萬人的香港卻無法仿效?特區政府不願意採用內地抗疫模式,卻又深知西方模式行不通,於是,就沉浸在佛系自我的「香港模式」中。用某議員的形容,當局的回應有如一部壞了的留聲機,「需檢必檢、應檢盡檢、願檢盡檢」,重複又重複。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專家都在摸着石頭過河,相互參照學習。遺憾的是,特區政府不借鑑學習成功的例子,反而拿失敗的例子墊底。說到底,這就是「莫名的優越感」。

「莫名優越感」背後的心態,是迴避。

所謂迴避,潛台詞是:無法拿內地和香港作對比!香港和內地社會不同,內地那一套,香港做不到。於是,問責官員天天掛在口上的,就是「張弛有道、鬆緊有序、平衡各方、能收能放。」措施被疫情牽着走,政策朝令夕改,市民無所適從,「收放」循環怪圈不斷,抗疫陷入膠着狀態。

政府的原意是不希望以「辣招」抗疫,以免經濟進一步惡化,偏偏無法截斷病源之餘,經濟陷入一潭死水。而當隱形患者遍布各區各階層、連續數月疫情無法受控「清零」、每天數十宗新增個案時,「張弛無道」的政府只能被動地「等運到」,邊重播「留聲機」,邊期盼「疫苗到」。

當局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不選擇「選擇」。一是繼續採取「綏靖主義」措施;二是拿出魄力,由上而下採取果斷政策,一鼓作氣殲滅病毒。

特區政府一直拒絕進行全民強制檢測,而對於「封樓」檢疫,反應更遲緩得令人難解。內地早在去年疫情之初,就採取小區封閉管理形式隔離檢測。爆疫小區的居民不能隨意走動,直至小區確診「清零」,居民始可憑當局簽發的復工證明進出小區。香港呢?

以油麻地新填地街相連唐樓爆疫一事為例。當局早已知悉涉事四幢舊樓互通,「劏房」多、居住環境惡劣,而且確診個案遍布多個單位,卻沒有即時擴大強制檢測範圍,反應遲緩及判斷出錯致疫情進一步蔓延。直至累計個案增至近30宗,政府才匆匆撤離居民去檢疫中心,最後還是參照內地做法,發出了大規模小區強制檢測令及「封樓」隔離令。早知如此,為何不可早幾天就斬釘截鐵「封樓」檢測,盡早截斷傳播鏈?

面對疫情,當局是否有判斷力、決策力及行動力?面對嚴重危機,問責官員能否拿出魄力、拋開思想桎梏?面對膠着狀態,特區政府有否改守為攻的勇氣、底氣和信心?

個案一天不「清零」,香港疫情必然陷入反反覆覆的惡性循環困局中。此時此刻,香港需要的是有魄力、有擔當的領導,而不是抱殘守缺、優柔寡斷的執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