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鎮龍山寺是福建泉州著名的千年古剎。 資料圖片

清早,天還未全亮,溫暖而潮濕的海風,自海面吹來,遇上寒冷的地表,形成絲絲薄霧,飄過港灣邊上這條石橋。

這條石橋,向稱「安平石橋」,全用花崗岩來興建的。乃晉江和南安兩地百姓和貨物來往之用。因水路費時,又有風浪,因此才有修橋之需要。

我拖着一旅行箱,踏着橋上的石板,向着村鎮行去。我「少小離家」,在外地求學十多年,現學成回鄉,先要回家見見掛念我的父母,和疼愛我的爺爺。

我的故鄉,叫安海,古名安平,乃閩南古鎮,坐落在海之濱,屬福建省泉州市。南邊是一個曲折的海灣,曾經是繁忙的港口。800多年前,灣內帆檣林立、交易興旺,是宋代中國與外國通商的五大口岸之一。

據說當年是安海富商黃護和僧人智淵帶頭捐款興建,其間因建築費不足,停停建建。但以當時物質條件和工程技術來看,無論此橋之長度和規模,都可算偉大的了。

由於此橋由佛教僧人主持募捐和建造,所以橋上飽含佛教色彩。就如長橋中間的水心亭,就在亭前石柱上刻有對聯,寫道:「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意思是世間所有的佛都以此佛為宗,因所供的正是釋迦牟尼佛;而天下也無一座橋長過此橋了。

我走到水心亭,望着那兩座石翁仲,那是守護神,高與人齊。很多人習慣經過時都在其旁邊站一站,摸一摸,望得到保佑。我當年離鄉時也曾在此停留一下,但如今我更遙想千年前的匠人,如何一錘一鑿地鑄成這兩位不辭日曬雨淋,看守石橋的石將軍。

古代,在這道安平石橋上行走的人,有來自歐、亞、非各洲。在他們的行囊中,載着茶葉、瓷器、絲綢和香料,帶回他們的國家,當可賺得豐厚的利潤。今天,只會有人在橋上垂釣,或在橋下泥灘捉螃蟹。人間滄桑,江水長流。

我過了橋,慢慢向山上行。安海的地勢是從海邊向上展開,整個古鎮有如一幅巨大斗篷,灰撲撲地鋪開在一個緩緩升起的山崗上。民居住屋高低錯落,上到最高處,便是一座千年古寺龍山寺,我的家就在寺旁。

我記得幾歲大時,總喜歡在寺旁樹蔭下,聽祖父說故事。他說過當地原有一棵大樟樹,有一次,一位香客路過,休息時將一個香袋掛在樹上,但他走時忘記了帶走。入夜後,樟樹無端大放異光,鄉人皆視為異象。

多年之後,有位天竺僧人來到,其時樟樹已寬數圍、高數丈,樹榦粗大。僧人見那株樟樹瑞光環繞,香靄氤氳,又夜放異光,頓有憬悟,視之為神木。他請工匠伐樹,製成三樣奇珍:一是一座千手觀音、二是兩扇厚重木門、三是一個巨大木鼓。這三樣奇珍,今天仍是龍山寺的鎮寺之寶。

千手觀音像是座木雕立像,頭戴花冠,冠周雕有眾多小佛像。觀音端莊垂目,雙手合十,肩背後如孔雀開屏般,以扇形展開1,008隻手,掌心各有一隻眼,就有千眼。每手各執法器、書簡、鐘鼓、花果、珠寶、樂器等,成「千手千眼」,象徵觀音菩薩神通廣大,普渡眾生。就以木雕藝術來說,這也是登峰造極之作。

龍山寺大殿的一對彩漆大門,為一片木板所製,並無拼接,可想而知那樟樹是何等壯大。至於鼓樓上放有一大木鼓,直徑1米多寬。是取樟樹樹頂,將中間掏空,製成此鼓。

安海人習慣拜觀音,因供奉觀音,被認為可得到「息災、增益、敬愛、降伏」四種成就。我也在觀音像前敬拜一下,然後出來圓通寶殿前,看看那一對清朝道光年間立的八角形透雕蟠龍柱,那是由一塊青玉石雕成。這處是我孩童時玩耍的地方,我在此重拾完童年回憶,就回掛念的老家。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