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11月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改革高中通識教育科,她並形容通識科「第一日已有問題 」,決心糾正「異化」,撥亂反正。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後公布了高中通識科改革方向和方案,為全面檢討通識科教育邁出重要一步。
事實上,早在通識科2009年成為必修科之前,社會已有聲音質疑它是「不同學科撈埋一碟」「只重『批判』教壞學生」「公開試掛鈎易變質」。其後,社會揭發更多教學與評核問題,「考評主觀無標準」「課本欠監管」「校本評核工多量大」等批評不絕於耳。2012年開始,通識科更隨本港政治歪風加劇「異化」,被別有用心者利用,成為向年輕人灌輸偏頗激進政治意識的工具。
為進一步檢視通識科改革的「前世今生」,香港文匯報全面整理了高中通識科緣起以及歷年爭議重點,為讀者仔細拆解通識科「異化」之路。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第一階段】1994年至2008年萌芽及籌備階段
●1994年
●高考首次應考通識教育科,屬於高級補充程度(AS Level)的選修科。科目旨在打破死記硬背的傳統學習方式,亦希望改變純理科和純文科分科情況。
●2003年
●教統會《高中學制檢討報告》首次提出將通識教育列為高中必修科,藉以培養學生運用跨學科概念和知識,從多角度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亦可配合其他選修科讓學生獲得全面學習經歷,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
●2004年
●教統局發表「三三四」學制諮詢文件,表示高中課程要培養學生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尊重多元文化和觀點,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文件提及通識科的宗旨,是要加深學生對他們自身、社會、國家和世界的理解;建立多角度視野;幫助學生欣賞和尊重多元社會中,文化和觀點的多樣性,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
●頂尖華裔數學家丘成桐質疑,不可將不同學科「撈埋一碟」就變成通識,並強調所有學問都應從基礎開始,絕不可「未學行、先學走」,若將歷史科內容融入於通識中,會令學生對歷史完全沒感覺。教評會主席何漢權亦表示,通識與中英數不同,跟公開試掛鈎容易變質,怕會走上不歸路。
●2005年
●教統局發表「三三四」學制報告,表示社會各界對通識科推行細節有分歧,例如憂慮學生知識基礎不足,未能有效進行「議題式討論」,亦有意見擔心科目變成鼓勵「批評文化」,認為教育應重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在評核方面,報告引述有建議認為應把通識列為選修科,及減少匯報成績的等級,例如只設合格/不合格兩級或優異/滿意/欠佳三等級,但局方未有採納。
●2007年
●編訂通識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初稿,2015年作出更新。
●2008年
●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向教育局發信,質疑通識科中將「Critical thinking」譯作「批判性思考」,指此舉或令學生只傾向以批判態度看待別人意見。局方當時回應指,該譯法獲較廣泛採用,不必作修改。
2014年底教育局終於「認衰」,指明白到坊間有人將「批判性思考」誤解為「為批評而批評」或「只作負面批評」,而非「Critical thinking」強調收集適當資料、掌握事實、客觀分析及作有根據評論的能力,決定採用「明辨性思考」譯法。
【第二階段】2009年落實階段各界存疑
●2009年5月
●即新高中通識科推出前夕,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去信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批評該科欠缺具體教學內容,在教學及考評各方面均出現不少困難,並再次提出通識科考試應只設合格/不合格兩等級。
●2009年7月
●多個教育及家長團體亦先後去信教育事務委員會,對通識科表達不同憂慮。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認為,不應要求所有中學生作學術研究。教評會批評通識基礎知識不固,學習效果成疑,強推校本評核,師生憂心忡忡,通識評核主觀,影響考核公平。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指科目有太多及太學術的訊息,令人感到混亂。
●在高中通識科落實前後,不少中學以「準備」高中通識科為名,校本開辦初中通識科,但此舉被指扭曲了初中階段應確立更多基礎知識的教育原則,學生對各方面欠缺足夠認識,卻要進行所謂「多角度分析」,令通識淪為「吹水科」。
異化多年後,教育局至2019年始「叫停」初中通識科,教界逐漸回歸初中人文課程知識框架,濫教「初中通識」的學校,由逾百間減至現時約30間。
【第三階段】2012年至2016年考題政治化 異化問題叢生
●2012~2016年
●公開考試是教師教學的「指揮棒」,亦是通識科變質嚴重政治化的「元兇」。據香港文匯報綜合資料,2012年至2016年首五屆文憑試通識科考試連續出現政治題目,且大多數屬必答題,比重遠高於課程指引涵蓋內容。
例如2012年卷一必答題要求考生根據某大學有關香港人對立法會各政治組織滿意及代表程度民調,分析港人對本港政治組織的看法;2013年卷一必答題,要求考生分析及解釋立法會「泛民」議員拉布的原因,並論證拉布有否損害香港市民的利益等等。在社會廣泛質疑下,通識科政治必答題於2017年及2018年文憑試一度「避風頭」未有出現,但於2019年及2020年考試故態復萌。
●2012年
●嶺南大學、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等組織的調查發現,逾四成學生直認對獨立專題探究(IES)馬虎了事,另約三成高中通識老師批評學生的報告有「弄虛作假」成分。有前線教師透露,有學生在網上剽竊他人的研究成果,亦有人提交的數據與結論相反,不過老師要指導及監督的學生太多、工作量大,相信被揭發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2013年
●非法「佔中」概念提出不久,教協理事方景樂便製作所謂的「佔中」通識「教材」,由提出該概念的戴耀廷任顧問及作審查,以絕大篇幅「推介」「佔中」操作詳情,有如一本《佔中行動指南》,39頁的教材中只在1頁不起眼處添加少許「爭議」意見。
面對各方質疑,教協其後推出「教材」2.0版本,補充了少量不同意「佔中」的觀點及新增多名反對派學者顧問「扮持平」,但仍以戴耀廷鼓吹「佔中」內容作「主打」,政治宣傳本質不變。
●2014年
●曾推動通識科的前教統局(現教育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表示,通識教育原意是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從多角度了解問題,惟其後「似乎更偏向研究政治議題」,及偏向某些方面的資料搜集,直指通識教育「異化」,對此感到心痛,又建議應在通識科中加強價值觀教育,鼓勵多角度思考,建立包容文化。
●同年,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批評,通識科老師經常將內地人權及貪腐問題放大,對中國近年成就卻隻字不提,而通識課程逼學生吸收太多政治知識,建議將該科轉為選修科。
她曾就通識科收集近千名家長聯署,家長們認為通識科欠缺客觀評分標準,不同老師和評卷員會有不同意見;一些爭議性很大、連專家意見極端甚至仍未發生的議題,卻依於通識科教授,學生根本難以評論功過得失。因此要求教育局重新檢討通識科的內容和考評方法,令科目變得更客觀,並希望該科即使必修,亦不用作為升學計分之用。
●自推出之初,教育局一直以教學資源「多角度」、「靈活」為由,將通識科排除在教科書送審制度之外,遂引致通識教科書「無王管」問題。由於社會意見持續強烈,至2014年當局終首次稱會就通識教科書「研究送審可行性」,但其後5年卻沒有任何進展。
●2016年
●曾任課程發展議會主席的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形容,高中通識科實施不當,出現意外「變異」,原本學科是以廣博及綜合知識為本,但就「變質成為以時事新聞為本的學習」,更令「學生往往只能作浮光掠影式的討論,既無理論亦無原則作為基礎,故此在分析議題難免流於表面」。
他又引述有教師認為,正因為通識科過分強調爭辯,令學習不再以價值和道德為基礎的明辨是非、分別對錯為主要目標,最終變成「鼓勵學生在沒有道德與價值指導下進行爭辯」,將大是大非的問題,扭曲成「觀點與角度」及「灰色地帶」,於是選擇性地任意踐踏包括「非暴力」等核心價值。
【第四階段】2017年至2020年「黃師」「黃教材」屢被揭發,通識改革聲音不斷
●2017年
●有學校校內通識試卷,引用「七警案」期間警察會員特別大會的偏頗資料,包括漠視大會的私人性質,意有所指稱集會「未有申請《不反對通知書》」,又誣衊指大會「有人展示侮辱法官字眼等標語」。該試卷的提問更假定了該集會「已違反法治精神」,要求學生闡述「如何違反」,單向引導學生批評警察,政治立場偏頗。
●2019年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指,自己任內推行的通識教育,是造成年輕人出「問題」的重要因素,並形容通識教育為「失敗」,需要想辦法改變。
前教統局局長李國章亦表示,通識科執行方面有問題,包括受過訓練的通識科老師不足,質素參差。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批評小部分通識科老師或因為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教學時選擇了一些特別的參考資料,令通識科教材有偏頗,未必能發揮通識科的客觀中立性。
●2019年至2020年間,香港文匯報透過查閱坊間未經送審的通識書、讀者及網民報料,揭發數十宗通識科偏頗「黃教材」事件,例如有學校通識試卷以漫畫指向非法「佔中」事件,譁眾取寵地聚焦描繪示威者被警察抬走一刻,及其高呼「佔路不是罪」,對其違法本質及「佔中」的社會影響隻字不提,被指渲染違法抗爭及警民敵對。
這些「黃教材」以偏頗描述及扭曲內容,渲染反政府及抹黑內地訊息,又美化違法暴力,煽動激進抗爭,被質疑是要向學生「洗腦」灌輸特定政治立場。2019年9月,教育局終於肯推出通識「教科書」自願送審服務,但仍未有對偏頗材料作更嚴格監督。
●2020年1月
●香港文匯報梳理發現,港大曾針對通識科與違法「佔中」的關係進行研究,其中明確指出,分別有兩三成有教授或修讀通識科的師生,認同通識「被用作政治手段動員學生『佔中』」;有四分一師生指,通識老師於鼓勵參與「佔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0年5月
●有讀者向香港文匯報爆料,指當時負責文憑試通識科擬題的考評局高層盧家耀,曾屢次於fb發布偏頗激進政治言論,更吹捧違法「佔中」發起人陳健民,稱其在囚時文章是「很好的通識課」云云。
有教育界人士透露,盧家耀的「深黃」取態早已在教界廣泛流傳,對其個人fb有此「政見」表達不感意外,再觀乎近年通識科試題多傾向考政治題,「部分更有意無意選用了敏感參考資料」,難免予人覺得兩者有所關連,以超乎比重的政治試題扭曲科目發展。
●2020年8月
●教育局「教科書」自願送審服務完成修訂,揭發多本「教科書」存在已久的偏頗不當資料,包括利用「通識」包裝所謂「公民抗命」等政治宣傳,不提違法後果;暗地鼓吹「激進手法引起社會關注,有助迫使政府回應訴求」等等歪理;又或對特區政府及警隊作出毫無證據的惡意抹黑,灌輸扭曲觀念。
●2020年9月
●團結香港基金發布研究報告,揭示通識科出現教材欠監管、強調論述「吹水」但輕視知識內容、只重應試卻忽視思維等五大問題,其中教材方面,近八成取材自偏頗、煽情的報道,偏離持平堅持事實的原則,更有四成來自真假難分只求吸Like的社交媒體,致令立論流於表面,學生視野亦因而變得狹隘。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就通識科提出了六大修改建議,其中四項針對通識遭異化淪為「政治洗腦」的現象,包括表明通識不宜教授新近發展中只得偏頗時事資訊的社會事件,並要將教科書納入送審,加強教師專業發展及校本教材問責,而教育局和考評局也要理順考題。
●2020年11月
●施政報告及教育局公布通識科教育改革方向和方案,以糾正該科過去被「異化」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