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珏瑜 華坊諮詢評估執行董事

隨着市場對IPO監管和上市要求趨於嚴格,對渴望盡快上市融資的公司來說,透過傳統IPO(首次公開發售)管道上市的難度不斷增加,因此,造就了近年於美國以SPAC形式上市的案例如雨後春筍般爆發。

繞開傳統管道上市

SPAC為英文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的縮寫, 中文為「特殊目的併購公司」。SPAC並非新興產物,早在1980年代就已出現於美國市場。它是一種較傳統IPO更為另類的一種IPO模式,由共同基金、對沖基金等募集資金而組建的除了現金沒有任何實體業務的「空殼公司」,其上市的目的即為投資並購欲上市的目標公司,因此其又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這類殼公司在首次公開招股(IPO)中融資,之後與一間私有公司合併。使用這類工具可繞開傳統的IPO讓大量公司成為上市公司。根據SPACInsider統計,2020年共有248家SPAC掛牌上市(2019年該數位僅為59家)。不斷增加的SPAC數量,意味着投資者們的選擇也越來越多。

近月,軟銀也加入成立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潮流,透過旗下的軟銀願景基金成立了一定名為SVF Investment Group的空白支票公司,集資美金5.25億元,旨在投資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相關的公司 。另一例子是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法拉第未來 (Faraday Future) ,準備與一家名為 Property Solutions Acquisition(PSAC-US)合併,合併之後公司的估值約為 30 億美元,期望透過併購達成其上市的心願。

再說一例,李澤楷與PayPal聯合創辦人Peter Thiel共同成立一空白支票公司Bridgetown Holdings,此公司成功於2020年10月透過於Nasdaq上市集資美金5.95億美元,其成立的目的是投資東南亞的新經濟公司。消息指,此公司計劃併購印尼電商公司Tokopedia,而Tokopedia最近更與印尼叫車與支付巨頭 Gojek洽談合併,如這兩家公司成功合併,將創造出印尼史上新的網路巨擘。

本質僅是合併工具

對SPAC而言,由於其自身沒有實體業務,其核心價值實質反映了收購的目標公司價值。多數與SPAC合併的目標公司處於萌芽或早期成長階段,各個方面尚未發展成熟,傳統財務資料的分析方法難以對SPAC合併上市公司進行全面的衡量。此外SPAC在選擇目標公司時,更強調未來的投資回報。當SPAC與目標公司合併上市後,雙方將是緊密的股東關係。在實踐中,無論是在估值還是合併條款方面,雙方的合作彈性亦遠高於傳統IPO,誠然,SPAC只是促成雙方結合的工具,其成敗關鍵還是取決於雙方合作的細節能否產生預期中的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