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戰略專家張赤東:具市場化國際化產業內循環三優勢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明年抓好重點任務之首,這是科技創新問題近年來首次列為重點任務。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創新政策所副所長張赤東研究員昨日就此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此次會議體現了黨中央對當前中國發展的重大研判,即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管理工作已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綜合職能,這凸顯出科技在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張赤東亦指出,與京滬兩大傳統科創中心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國際化定位、產業鏈內循環這三大優勢。在全球化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從國家定位上講,很重要的對接資源,就是香港和澳門這兩個平台。
「這次經濟工作會議,與以往有很大變化,真正地把創新擺在了核心的位置上。」張赤東表示,這是進一步落實黨的十九大特別是五中全會精神,將創新作為破解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難題的最關鍵舉措。這顯示出,當前中國已作出非常重要的研判,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落地落實,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意味着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將會從此前的依靠資源、資本投入,轉向依靠智力、科技投入,實現一種更高級、更多附加值、更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
未來產業依靠科技創新
張赤東表示,十八大以來,在經濟新常態過程中所遇到的發展方式轉型,產業結構升級,增長動力轉換等三大問題,無不需要靠創新來解決。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創新列為首要任務,可以說中央在政策實施上是越來越深入,戰略方向是一以貫之的。
同時,在當前中國的現實發展中也迫切需要創新來解決問題。張赤東表示,例如當前的疫情,如何解決疫情對經濟生產、社會活動造成的影響,就需要有更靈活、快速反應的科研能力,及時捕捉病毒的變化,快速研發藥物和疫苗,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中國面臨非常嚴峻的國際環境,如何保證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在突然斷供的情況下繼續生產,更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再者,全球正處於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過程中,任何一個發達國家或者主要經濟體都在布局未來產業,在未來產業競爭中謀取一席之地依靠的依然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創新競爭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任務提出,這充分表明,在新時期面對新情況、新挑戰,中國已經找到的新路徑,科技創新正是更有效、更徹底解決問題的根本性路徑。」張赤東說。
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明確指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此前,張赤東認為,與京滬兩個科創中心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國際化定位、產業鏈內循環這三大優勢。
民企是灣區科創核心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與上海、北京一個明顯不同的地方,就是京滬基本是以國有經濟力量為主的,而粵港澳大灣區是以市場上誕生的民營經濟科技力量為核心的。」張赤東說,粵港澳大灣區的顯著特點,是更依靠市場的運作機制。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是在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下發展起來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張赤東認為,在全球化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從國家定位上講,很重要的對接資源,就是香港和澳門這兩個平台。「特別是香港的特殊地位,決定了粵港澳大灣區在國際化過程中與上海、北京的不同。」張赤東表示,雖然上海也是典型國際化大都市,但與香港還是有區別的。所以,粵港澳大灣區有香港、澳門這兩個平台,在國際化過程中就可以進行更好的資本、技術、人員等多方面的交流、互通、互動。
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三個優勢,張赤東表示,隨着民營經濟的崛起,粵港澳大灣區在以先進製造為核心的諸多領域,特別是一些新興技術領域,在產業鏈的布局與配套上都形成了非常強的內部循環發展能力。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以製造業為核心的能力,將會成為代表中國製造核心競爭力的一種模式,與世界形成內循環外循環的良好互動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