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英雄電影每當出現重大危機,聯合抗敵是不二法門。各路英雄通過集結,就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神奇力量,克服各種難關。這種「團隊加乘」原來並非只於電玩遊戲或動漫可見,而是長久以來自然界多種生物的生存法則,中文大學學者張立受到啟發,致力研究醫用微納「機械人集群(robot swarm)」,通過磁場遙控上百萬微粒大小的納米機械人,有如蟻群、魚群、鳥群般因應人體內不同環境變換「隊形」穿梭遊走,大幅提升醫療效能。其團隊正探索將之應用於腦中風治療,讓載藥「機械大軍」突破迂迴曲折的血管迷宮,去除血栓救活病人。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在經典科幻電影《奇妙旅程》(Fantastic Voyage)中,科學家駕駛被縮小的潛艇,變小到細胞尺寸,通過針頭從動脈進入病人體內……經歷千難萬險最終到達病人腦部,用鐳射手術槍消除了血液凝塊」,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介紹,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只是科學幻想,今時今日雖然想把人體縮小仍是天方夜譚,但微型機械人已絕非空想。

事實上,張立致力研究的醫用微納機械人集群跟上述電影情節可謂非常相似,均是通過人手操控微型機械進入人體,目標是消除病人腦部血塊。決定性的分別只有兩點,其一是操控者是於病人體外遙控機械,其二則是該「潛艇」並非單一機械,而是上百萬顆的機械人集群。

團隊加乘攜藥多

「自然界很多生物之所以能倖存下來,並不在於有多強壯,而是他們能夠通過群體去適應環境。」張立舉例說,鳥群、魚群可通過聯群結隊互相保護,避免遭受捕食者侵害,亦能大大提高飛行 / 游泳效益,節省體力;成千上萬的蟻群利用身體築橋,讓同類到達只靠個體無法企及的地方等,均充分顯示出「團隊加乘」的優勢。

張立指,將這種「群集行為」(swarming behavior)應用到微納機械人有三大優點,「第一可遞送更多藥物,增加DOSE(劑量),這很好理解;第二是可更好追蹤,觀乎現時的醫學工具,例如是X光、磁力共振等,分辨率其實不是很高,單個微型機械人是看不見的,追蹤一群就易看得多,我們認為這是很好的策略。」

穿梭血管除血栓

第三點則是通過群體,可實現更高的機動性以及環境適應性,以便隨時變換「隊形」適應各種曲折窄路,「其實腦血管就跟樹根一樣,有粗有幼,而且蜿蜒曲折,」他解釋,腦血管大約只有一兩毫米闊,上百萬個納米機械人聚集起來,聚成圓形也就大約一毫米左右,「但這只是說整體,每一個particle(微粒)其實只有小於100個納米,我們可通過磁場實現各種不同(隊形)控制,使其變窄、變幼、變長條形」,讓載有溶血藥的機械人集群能暢通無阻地到達血栓位置。

「我們有問過醫生,現時升導管到頸動脈可以好快,問題在於很幼細的血管,導管太粗升不進去,微納機械人在這些位置就可發揮,」他形容情況好比駕車至馬路盡頭,取出單車接力登山一般,載藥攀上大腦「高峰」,完成救人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