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教練北上發展 牛糞掘出意外商機

「85後」港人李嘉林本可以子承父業從事家族產業,也可以舒服地在香港做一名水上直立板教練,但卻選擇前往惠州從事一個最「土」、最辛苦的行業——用牛糞養蚯蚓。原本想繁殖蚯蚓來培育有機肥,沒想到副產品蚯蚓卻率先銷路大開。這種蚯蚓個頭大,活性強,廣東五千多家漁具店中,超過五百家成為他的客戶,產品供不應求。每天與蚯蚓、牛糞打交道,成了一名名副其實的「鏟屎官」,李嘉林卻說,鍾愛這份有挑戰性、有前景的工作,也期待帶動更多香港青年進入蚯蚓養殖和有機農業領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惠州報道

走進紫電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位於惠陽區霞角大道的養殖場,左右兩側20畝大棚內,整齊排列着幾十個狹長土堆,是一堆堆的牛糞和蚯蚓分解的顆粒物。現場沒有任何異味,用手輕輕撥開土堆,成群的蚯蚓清晰可見。

「我們精心挑選了蚯蚓種,並在牛糞中加入豆渣等配料,培養出的蚯蚓不但蛋白質高,而且個頭可以粗如一根香煙。市面上的盒裝蚯蚓一般存活一個星期,而我們的可以達到一個月。」李嘉林說,這種蚯蚓廣受釣魚愛好者歡迎。不過,賣蚯蚓是李嘉林無心插柳的結果。

曾為水上教練 時薪三四百港幣

李嘉林在香港出生、長大,畢業後,應父母要求,進入家族位於惠州的公司上班。在協助打理家族事業的同時,亦回港扒龍舟、玩水上直立板,頻繁往返於粵港兩地。由於直立板玩得好,他甚至成為香港第一批持證水上教練,漸而把重心放在做教練上。「直立板教練時薪達到三四百港幣,一天可以賺幾千港幣,而且又很自由,這是一份『很爽』的工作,僅靠這個在香港就可以有比較好的生活。」李嘉林直言。

不過,他始終認為,技術再好,教授再多的人,人生還是沒有多少挑戰和進步。

學生時代的李嘉林就有了做有機農業的夢想。彼時,他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香港有機農業研究專家曾贊安,曾博士是香港有機認證中心的創辦人。接觸中,李嘉林對有機農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嘗試學習、實踐相關技術。

這份興趣,給李嘉林轉型帶來了契機。

曾走不少彎路 蚯蚓大賣添信心

「最初我是想以有機肥種植火龍果,用最乾淨的土壤種出最乾淨的水果。曾博士給我指了一條路——蚯蚓培育有機肥。」李嘉林說,蚯蚓能將有機物、微生物和生長因子合理地結合起來,能改善土壤環境,達到抗病、增肥、增產的目的。

說幹就幹,他查找國內外各種蚯蚓養殖資料,並建了一個有2,000多人的蚯蚓養殖QQ群(騰訊聊天交流平台)。「本來想在香港做,但土地少,租金貴,後來就想到了父親公司所在的惠州。」

在工廠後面的空地上,李嘉林開始了養殖摸索。他尋遍國內外,做了數十次試驗,最終篩選出一種品質好、成長性極佳的紅蚯蚓加以培育,並確定牛糞作為蚯蚓的食料。

「也嘗試過雞糞,但雞糞鹽分含量高,不利於微生物相互作用,還會滋生很多有害細菌。也試圖嘗試爛蔬菜水果,但穩定供應存在不確定性。」李嘉林解釋,蚯蚓吃掉牛糞,分解、排泄後,產生的就是高品質的有機肥。這種有機肥腐殖酸含量很高,是植物的上佳補品。

有了技術方向,李嘉林依然走了不少彎路。有一次,他鋪了一層新鮮的牛糞到蚯蚓床上,翌日一早,蚯蚓死了一大片,蒼蠅飛舞,發出陣陣惡臭。請教曾博士才知道,新鮮牛糞酸性強,發酵過程中會燒死蚯蚓。

經過一點一點的嘗試,李嘉林終於找到了投放牛糞的時機、比例、數量和堆放間隔,真正走上了科學養殖之路。

令他沒想到的是,最先引爆市場的卻是蚯蚓本身。「蚯蚓繁殖很快,有機肥形成後,要處理掉一部分蚯蚓。我到珠三角各地漁具店和釣魚場推銷蚯蚓,沒想到大受歡迎,一跑一個準,10家店會有9家達成收購合作。」李嘉林說,這種無心插柳,更增添了他做有機農業的信心。

註冊商標品牌 產品銷往珠三角

如今,李嘉林在內地註冊了「紫電」商標品牌,開始標準化銷售,以盒裝批量銷往珠三角各地。2.5元一盒的蚯蚓,每天發貨量可達到5,000盒,高峰每天銷出7,000多盒。他預測,即便現有養殖規模擴大5倍,仍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眼下,他甚至不敢進一步拓展市場。

對於養殖方法和模式會否被同樣複製,李嘉林並不擔心。他說,先不說蚯蚓品種的培育,單是要做到同樣的品質和產量,就需要重走他的研究之路,而且最終能否成功還不得而知。

接下來,李嘉林希望能夠找到靠近養牛場附近的場地,降低成本,擴大面積。他相信,小小蚯蚓也可以做出大產業,正考慮在內地其他地方建立養殖場,開發加工提取蚯蚓蛋白肽,可用於製作葉面肥(施用於農作物葉片表面的營養元素)、液肥(肥料與水融合直接噴灑於植物葉面或根部),並在上海等地建立分銷基地,把蚯蚓和有機肥項目做大做強做精。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