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分享一道關於正整數的乘積是奇數還是偶數的問題,當中用到了反證法。

問 題:設a1,a2,…,a7是正整數,任意改變這七個數的順序後,記為b1,b2,…,b7。證明:A = (a1 - b1)(a2 - b2)...(a7 - b7)是偶數。

答 案:假設A為奇數,則(a1 - b1),(a2 - b2),…,(a7 - b7)都是奇數,則各數相加的和為奇數。然而(a1 - b1) + (a2 - b2) + ... + (a7 - b7) = (a1 + a2 + ... + a7) - (b1 + b2 + ... + b7) = 0為偶數。因此假設不能成立,A為偶數。

題解中的思路,主要是用反證法,先假設A是奇數,推論起來,會得到奇數個奇數之和是奇數的結果,從而得知假設不成立,因此A是偶數。反證法的思路,大致的方向是假設結論不成立,然後推論起來,可能會推出與假設不相符的結果,或者是與已知為真的數學命題相反。這個在數學上很常用。

談起反證法,要說清楚一點,也要談談一點點邏輯。有些基本詞彙在數學裏會遇上,平常看新聞也可能會遇到,比如「命題」。命題是判斷一件事情的語句,可明確分辨真假的。比如「一個等邊三角形裏,三隻內角都是60o。」那就是能明確分辨真假的。不是什麼語句都可以明確分辨真假的,比如見到小孩子,談起「他們長得挺高。」那沒明確定義什麼是高的時候,就無法明確分辨真假。

這個命題與反證法的關係,也需要談談命題的四種形式,即原命題,逆命題,否命題與逆否命題的分別,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原命題就是「若A,則B。」的形式,比如「若一個整數為4的倍數,則它是一個雙數。」(真)

逆命題則是「若B,則A。」的形式, 比如「若一個整數是雙數,則它是4的倍數。」(假)

否命題就是「若非A,則非B。」的形式, 比如「若一個整數不是4的倍數,則它不是一個雙數。」(假)

逆否命題就是「若非B,則非A。」的形式,比如「若一個整數不是雙數,則它不是4的倍數。」(真)

留意上述的原命題與逆否命題,其實兩者是等價的。在原命題較難證明的情況下,嘗試證明它的逆否命題,就是反證法。

課程內的數學,關於邏輯的訓練,說到底都是滲透在所有推論上的,不過較明顯的還是在幾何證明上。比如畢氏定理,就有所謂逆定理,就是「一個三角形有直角」與「其中兩邊的平方之和為第三邊平方」的關係,原定理是前者推出後者,逆定理是後者推出前者。

由於課程內有一大部分的定理,其原命題與逆命題都同時為真,所以有時聯想起來,也好像沒怎樣自覺地用過邏輯推理,就能解得了問題,計得到答案,但這點聯想與邏輯推論之間是大有分別的,有心學好數學的話,是要仔細地分辨,而且在每一步的推論中自覺到。

奧數裏由於題目變化較大,題目中的條件之間,邏輯關係也相對複雜,所以可以有較強的邏輯訓練。

談起邏輯時也要留意,其實這裏也只是說了一些很基本的邏輯而已,筆者早年在書店,見過一本邏輯大辭典,足有兩三寸厚,內裏也指出邏輯是有很多種的,這個就是真要有興趣鑽研下去才可以深入了解的。■張志基

簡介:奧校於1995年成立,為香港首間提供奧數培訓之註冊慈善機構(編號:91/4924),每年均舉辦「香港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比賽」,旨在發掘在數學方面有潛質的學生。學員有機會選拔成為香港代表隊,獲免費培訓並參加海內外重要大賽。詳情可瀏覽:www.hkmos.org。

■香港數學奧林匹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