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音樂嗎?聽音樂時,你會感到怎樣?是思緒緩和,還是心情激盪?人的情緒能夠受音樂帶動,這一點中國古代哲人早已知悉。

孔子明白音樂的重要,所以在六藝中,音樂學習佔一席位。然而,孔子提倡學習音樂,目的跟今天並不全然一樣是為了藝術學習或培育音樂人才,重點是善用音樂於教化上。

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儒家講求個人修心明德,只有禮和樂的制度都完備了、規範了,教化才能大盛。

「禮」是行為儀式或者規範,而「樂」不純粹指音樂,它涵蓋了詩、樂、舞。孔子推崇《詩經》,後人所寫的序曾說過詩、樂、舞都源於人的情感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樂是人類情感的宣洩,可以使人感到快樂,同時,樂也影響人的思緒、性情,更進一步可以統一人的思想感情,幫助人建立理想人格。

樂是和「禮」互相配合的,儒家所言的「禮樂」,是有正統道德意義的行為儀式和音樂。儒家追求正規、端莊、健康的音樂,配合不同禮儀的音樂,這就是「雅樂」。

在孔子身處的年代,人們是用什麼演奏雅樂的呢?我們不妨回到戰國時代,尋覓當時的青銅樂器。

青銅樂器主要有:鐃、鐘、鎛、鼓等。鐃是敲擊樂器,外形類似今天的鈴,但體積大,柄(稱作「甬」)植於地,弧形口朝上,樂師敲擊器身發聲。鐘由鐃發展而來,使用時按照鐘的大小,順次序把甬部懸掛在鐘架上,用木槌敲擊發聲,稱為編鐘,流行於兩周時期。

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院成立了二十年,旨在弘揚中國文化,加深香港市民與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