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自通識科改革消息一出,教協不斷危言聳聽,一時謂「從未聽過通識科『異化』問題」,一時批評教育局「政治凌駕專業」。蔡若蓮昨日重申,通識科爭議由來已久,教學異化、知識碎片化、探討表面化等問題一直為人詬病,反問批評者無理由不知道相關問題,又不點名指對教協及其前議員葉建源的相關言論表示遺憾。

「通識科問題並非突然出來的,包括在課程內容,任何立場、黨派的人都有批評過內容大多、教材偏頗」,蔡若蓮昨日點出通識科「異化」的多項問題,其一是教學異化,應試策略下令學生不求甚解,只看論點多少決定立場,而並非經思考得出結論;其二是知識碎片化,「因為內容太多,結果左抄右抄,欠缺系統知識,不少前線通識老師都感嘆『思而不學』」,而這亦引伸出探討表面化的問題,「以為自己好有見地,但只是將別人看法當成自己看法。」

蔡若蓮感嘆這些問題必須正視,反問批評者無理由不知道,對有個別人等及「前議員」濫用口號歪曲事實表示遺憾,「從教育專業而言,這是不負責任,我們不能無視客觀存在的問題,不能不處理師生壓力,不能不正視學科被異化後,對整個學習質素的影響。」她強調,是次通識科改革建基於過去的實踐經驗,亦有綜合不同方面意見,包括過程間一些專業報告和研究。立法會亦已討論通識科問題多年,加上近日亦有證據,確實顯示以往有教材問題。

對於教協等人誣指通識科改革是所謂「政治決定」,蔡若蓮反駁指,以往立法會以至社會各界不乏要求取消通識科,但局方堅持專業出發,保留學科的宗旨目標,維持以必修必考作定位,針對現行種種問題令其與時並進。

此外,局方目前只是定下改革大方向和原則,具體細節仍然是課程發展議會、考評局商討,小組裏面包括老師、學者、專家等持份者參與,這亦是正常的課程發展過程,呼籲外界不應以陰謀論或有色眼鏡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