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如表示,香港各大學須更好地利用自身國際化的優勢,做好橋樑角色,提升灣區人才水平。圖為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實驗室。 資料圖片

葉玉如:各大學育跨科人才 構建產學研體系連繫內地國際

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創新發展,表明支持香港鞏固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特首林鄭月娥日前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時亦提到,推動港深兩地的創科產業生態鏈要不失時機。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葉玉如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強調,香港必須迎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勢頭,結合區內各城的產業鏈將科研成果轉化,進一步提升科研實力,而過程中香港各大學亦必須更好地利用自身國際化的優勢,做好橋樑角色,提升灣區人才水平。她認為,香港要將已有的出色基礎研究「帶到下一步」,大學可更積極與內地科技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讓科研人員在構思方向時,已能理解實際市場需求,而非「自顧自」做研究,幫助建構能結合產學研,連繫內地、香港與國際的科研「Ecosystem(生態系統)」。■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葉玉如在專訪中表示,「中央政府、特區政府都非常支持香港的高校、科研人員在內地發展,這是非常明確的。」她認為,香港的基礎研究實力很強,但弊端是缺少工業發展,市場很小,以致科研成果無法實現,「如果要推動科研轉化,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是必須的,我們要打通各地隔閡,研發才能有成果。 」

自顧自研究只會事倍功半

本身為頂尖腦神經科學專家的葉玉如指,將科研成果「落地」並不簡單,「以阿茲海默症為例,若基礎研究發現了新的信號通路,我們希望藉此尋找藥物靶點、篩選藥物、優化先導化合物;並在動物測試有沒有副作用,繼而做藥物研發、臨床測試等,路程非常漫長,不是幾年就可以做到。」

她坦言,由於香港缺乏這方面的工業,導致研究與轉化之間出現斷層,更遑論要在本地研發相關藥物,「我們必須找一條路,將基礎研究帶到下一步。」

葉玉如表示,除了醫學範疇,微電子研發等都需要內地市場、公司的配合,「自從我上任科大副校長一職後,一直推動與內地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她認為,合作的企業明白實際的市場需求,並會直接提出研究的方向,有利將研發成果轉化為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產學研相結合的概念是非常對的,我們做研究有很多的路,但若果只是自顧自地做研究,只會是事倍功半。」

用好教育資源

引入國際人才

那香港的高校該如何發揮優勢,配合大灣區發展,獲得「雙贏」局面?葉玉如認為,香港的大學優勢不僅僅是基礎研究實力,還有國際化視野以及優質的教育資源。

她舉例指,科大正動工興建的廣州新校園以跨學科的「樞紐」學術架構取代一般學院制度,目的就是要培養跨學科人才以應對世界的「Grand challenges(重大挑戰)」,「做任何創科,人才是最重要的一環。作為高校,我們的責任就是培育人才。」

「香港有國際化優勢,引入國際人才是我們可以貢獻的方向」,葉玉如說,本港大學可從全球各地招聘具國際視野的科研人員,成為一道「橋樑」,讓國際科研人員了解內地城市的科研發展,甚至引起他們與內地不同實驗室合作的興趣,逐漸形成一個「Ecosystem」,集合各方優勢合力推動創科,「但這都是需要時間進行,不會幾年就能做到,這是一項長時間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