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于漸預計,「租置計劃」可為政府帶來4萬億元的財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曉菁)特首本月25日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團結香港基金昨邀請多位經濟學家進行座談,為疫情下重振經濟獻策。在場多位學者認同政府應重推「租置計劃」,以相宜價格將全港公屋出售,並盡快開發土地和基建項目等,以帶動香港經濟恢復增長。香港大學教授王于漸表示,「租置計劃」預計可為政府帶來4萬億元的財富,紓緩疫情持續帶來的經濟困局,激活、提振一連串的經濟活動,為不同行業帶來機遇。

年推2.5萬伙 不會衝擊樓市

王于漸解釋,大多數公屋租戶不會遷出,導致單位流通性不高,大量土地用途較為低效,變相將財富凍結。若推出「租置計劃」,他舉例,公屋單位市場價為300萬元,政府以150萬元出售,不單政府有收入,亦能令部分市民享受到單位增值,裝修、出租、按揭等其他經濟活動一併得到帶動。他估算,若每年有序推出2.5萬伙公屋單位,不會對樓市造成大波幅。

香港中文大學滬港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宋恩榮認為,重推「租置計劃」可協助高達200萬名市民「上車」,從根本上消除香港的貧富不均。公屋是很稀有和寶貴的公共資源,不應被大規模浪費。他形容香港目前面對的危機是戰後最嚴重的情況,疫情亦不會在短期內好轉,他料本港在今後兩年將繼續錄得財政赤字,預料2023年才能夠恢復正常收入。

將可為政府帶來恒常收入

政策分析員曾維謙相信,分階段重推「租置計劃」可為政府帶來恒常的收入,有效控制財赤。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建議,政府需要以「有形之手」幫助沒有資產的市民,令無資產者和有資產者的財富差距縮小。

除「租置計劃」外,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提議,政府改善道路和鐵路等基建,可有效拉動經濟、創造就業,紓緩飽和的公共交通。此外,「明日大嶼」第一期可提供1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相當於現時香港每年新落成公屋單位量的9倍,是值得推行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