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秦始皇征服六國的序章:韓趙兩國,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秦國征服魏楚兩國的過程。
魏國在戰國時代曾經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在公元前342年的馬陵之戰大敗給齊軍之後元氣大傷,在公元前340年敗於由商軮領導的秦軍,將黃河以西的國土割讓給秦國,自此魏國國力大幅衰落,一直活在強秦的壓力之下。
但是,縱使是如此小國,秦始皇也不能輕易地將她征服。公元前226年,秦始皇向楚國出兵,但真正的用意其實是征魏。當秦軍確保征魏時的側翼安全後,就北上圍困魏國國都大梁。然而,大梁位於睢水、潁水、鴻溝三河的交匯之地,地形易守難攻。魏國死守在大梁城內,負責征魏的秦國名將王賁卻久久不能攻陷大梁。最後王賁引導黃河和鴻溝的河水灌入城內。大梁城被水浸近三個月,城牆崩壞,居民死亡數十萬人,魏王被迫投降,魏國亦因此而滅亡。
秦始皇征服魏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楚國。
楚國領土廣闊,在春秋時已令中原各國聞風喪膽,步入戰國後,楚是七雄當中實力強大的大國。然而,楚國無法成為七雄中最終的勝利者,跟它的政治體制缺憾有相當大的關係。
在戰國時代,其餘六國均主要以「客卿」的方式招攬各國出身的人才,但是楚國的令尹(即宰相)通常都是由楚國的王族擔任。在這個結構之下,楚國氏族對國家的影響力實在太大,相對的楚國君主對國家的權力就比較薄弱,無法推動有力的改革,更莫說發生好像秦國商鞅改革那樣從根本性改變國家結構的變革。
雖然楚國是個外強中乾的國家,但她仍然是秦國的大敵。在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討伐楚時,將軍李信稱只需要二十萬士兵可平定楚國,老將軍王翦指需要六十萬士兵才足夠,秦始皇這時起用李信,並給他二十萬士兵伐楚,王翦即稱病退休。
李信率兵初期非常順利,一路深入楚國腹地,但是他過於輕敵,加上在重要關頭上有楚國出身的秦國重臣叛變,斷絕了李信的後路,結果李信軍隊大敗,被迫逃回秦國。此時秦始皇親訪頻陽,邀請稱病退休的王翦重出江湖,出任六十萬秦軍的總司令。結果王翦不負秦始皇所望,以兩年多的時間徹底征服了楚國。
下一集,我們將會談及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其中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荊軻刺秦皇。
■馮沛賢(新聞系畢業,興趣歷史相關遊戲,香港青毅舍總幹事,現從事社區及青年事務工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