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蚱基地工作人員在大棚裏幹活。受訪者供圖

山東伏峪村:村支書帶頭養螞蚱 年產值逾300萬元

螞蚱,是蝗蟲的俗稱。古代中國以農耕立國,史書裏「蝗」和「災」一般是結伴出現。而現在,螞蚱搖身一變成為餐桌上的美食,其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甚至有「飛蝦」的美稱。山東省臨朐縣沂山風景區伏峪村依山而建,村民沿河而居,受自然條件制約,農業生產基本靠天吃飯,很多村民外出打工,村裏留守了不少婦女、兒童和老人,曾是省定貧困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俊利帶動留守村民發展螞蚱養殖,實現年產值30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螞蚱成為了伏峪村的支柱產業,助力村民脫掉貧困帽子。■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臥龍 山東報道

1971年生的王俊利是一個典型的山東漢子,身強體壯、皮膚黝黑、言語不多。他每天早上5點準時起床,沿着山路到螞蚱養殖基地轉一圈,然後再回家吃飯,開始一天的工作。螞蚱養殖基地是王俊利的「寶貝疙瘩」。站在伏峪村村口,放眼望去,塑料大棚和高溫玻璃大棚順着山勢層疊分布。從外觀上看,這些大棚與別處的大棚並無不同,走進其中才會發現,這裏面既不是種植果蔬,也不是養殖雞鴨等家禽,而是密密麻麻的螞蚱。

投資近900萬元 建最大養殖基地

近年來,在上級扶貧部門和風景區管委會的支持下,伏峪村陸續投資近900萬元,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螞蚱集中養殖基地。基地佔地300畝,包含155個標準化螞蚱飼養棚、5個高溫飼養棚、6個高溫栽培棚、1處觀光體驗區及30噸冷庫、500平方米螞蚱交易市場。

據統計,2018年,伏峪村螞蚱飼養收入達360萬元,扶貧效益分紅11.4萬元。2019年,實現項目扶貧收益26.74萬元,扶貧項目分紅15.967萬元,全村18戶44名貧困群眾受益。此外,附近村的132戶螞蚱養殖專業戶加入合作社,帶動96戶174名貧困戶從中受益。昔日貧困村成為「脫貧示範村」。王俊利也被當地村民譽為「螞蚱大王」。

伏峪村是典型的山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加上土地貧瘠,光靠田裏產出的花生、玉米僅能夠餬口,因此年富力強的村民往往選擇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守村裏。

一棚年收萬元 「頂20畝花生地」

在伏峪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建有塑料大棚,養殖螞蚱。螞蚱生長周期短,不易生病,後續投入少,收回成本快。由於勞動強度不大,一個婦女或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能同時管好幾個螞蚱大棚。

伏峪村有一個「螞蚱棚頂20畝花生地」的說法。王俊利給香港文匯報記者算了一筆賬,6米寬、20米長的標準化養殖棚一年可養殖4茬,每茬產出螞蚱200斤左右,按照收購價15元每斤來計算,一個棚收入8,000元至10,000元不成問題,收益遠遠超過種植傳統作物。

耳順之年的村民王立春,年輕時也在外打工,沒想到一場大病壓垮了整個家庭。幹不了重活的他,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村裏決定發展螞蚱產業後,王立春來到養殖基地跟着幹雜活,一幹就是三年多,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養螞蚱很簡單,定時定量餵草就行了。收拾大棚平整路面這些雜活也不累,我完全能幹。一年幹300天,一天80塊錢,守着『鐵飯碗』,幹不好哪行!」在養殖基地,像王立春這樣的有十幾人。王俊利招人時優先考慮村裏的建檔貧困戶,通過勞動收入和扶貧分紅等方式幫助他們實現脫貧。

產業疫期幾停頓 啟發研究深加工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螞蚱養殖幾乎停頓,王俊利每天憂心忡忡,時刻關注禁養禁食相關政策信息動態。伏峪村的螞蚱產業已形成了以村為單位的微循環產業,村民們自己種螞蚱草餵螞蚱,而螞蚱產生的糞便經過發酵便可作為有機蔬菜的肥料。合作社建立了好幾個有機蔬菜大棚,也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若螞蚱禁食,將會對產業產生不小的影響。村民們焦急地等待着,是否可以繼續養殖和買賣螞蚱的明確消息。8月份,山東省出台相關在養禁食陸生野生動物的通知,螞蚱不在禁食名單內,這讓王俊利和村民們懸了半年的心終於落了下來。

經過半年多的思考,王俊利打算深入研發螞蚱的深加工,提高螞蚱的附加值,為螞蚱養殖謀更好的出路。目前,王俊利正在與濰坊市相關食品公司對接洽談,準備聯合開發螞蚱醬、螞蚱乾等速食產品,延長螞蚱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