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烈女」,你會有何聯想?在你心目中,如何才是「烈女」?每當跟不同朋友談及這話題,他們都會把「憑傲氣」、「不怕死」、「沒有骨氣只會變奸妃」、「不會失去血性和品味」等特點唱出來。對呀,是唱出來,正所謂隔住熒幕、報紙都聽到聲音,大家因有共同聯想而心領神會。說今日「烈女」指堅強正義、剛正不屈的女士,相信大家都會同意。我們有時又會見到有人使用「列女」一詞,那麼,二者是否有分別呢?
西漢時期,曾經出現過一部《古列女傳》。此傳相傳是漢成帝中郎劉向所編寫,亦有人認為劉向只是託名,真正作者已無法考證。雖然如此,此書對後世的影響可是不少。《古列女傳》被喻為中國第一部女子傳記,現存七篇,篇名以女子品性為分類準則,包括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六褒一貶,顧名思義,女性的品德、貞潔、才智、變通,是重點刻畫的主題,而孽嬖更是「反面教材」。在孽嬖篇中,夏桀末喜、殷紂妲己、周幽褒姒等耳熟能詳的女士固然有分,連趙武靈王之后吳氏、齊國棠城邑及大夫崔杼之妻東郭姜等人物也榜上有名。
她們的出現乃建基於與前六篇女子的對比分判上,穿戴住禍國害主的帽子,在古代男性宗法社會下擔當了「女禍」的代表。就人物數量而言,除母儀篇有14則外,其餘均有15則,換言之,有104位古代女性被「入隊」,成為後世討論的對象。
《古列女傳》中的「列女」,原來跟「烈女」的意思大相逕庭。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在《文史通義》說:「後世史家所謂列女,則節烈之謂;而劉向所敘,乃羅列之謂也。」概括指出了兩者的分別。「列女」的「列」字,有「羅列」、「陳列」之意,如晉代陶淵明《詠荊軻》詩「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就有「群英羅列」的形容。「列女傳」可作「羅列女性範例的傳記」來理解。表示堅強剛正的「烈女」自然可包括在「列女」行列,但「列女」則不能完全充當「烈女」來理解了。章學誠在同書中又說:「列之為義,可為廣矣。自東漢以後,諸史誤以羅列之列為殉烈之烈。」可見,混淆兩者意思的情況,在東漢之後便已出現。
■郭錦鴻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通用教育學部助理講師
網址: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gs@hkct.edu.hk
隔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