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際中樂指揮大師班全體學員上課揮棒情景。

中、西音樂文獻、參考書目浩如煙海。從作曲理論、樂器技巧,到音樂家訪談、傳記等,目不暇給。2020年11月開始,音樂叢書將增添一本嶄新課題的讀物,進一步豐富音樂文獻。

 剛剛由天地圖書出版的《揮灑自如——中樂指揮培訓與實踐》,可以說是第一部全方位關於中樂指揮須知的讀本。書題雖然聽似專業工具書,目標對象為指揮工作者,但全書的文字鋪排和內容設計並非以小眾出發,而是盡量考慮到廣大讀者對文化、知識的興趣。簡單來說,就是既專業,也通識。■文:周光蓁 圖:香港中樂團

雅俗共賞談中樂

筆者作為本書主編,雅俗共賞是整個編纂過程的基調。它同時亦是一部紀實讀本,記述一項2009-2019年期間在香港默默耕耘,但意義重大的文化工程全過程。本書收錄的各章經過精挑細選,包括介紹樂器特性、作品解讀、指揮技巧、樂隊合奏等,藝術含金量、可讀性俱高,既可為有志從事中樂指揮的朋友作參考,亦可為一般讀者提供基本賞樂知識,聆聽中樂作品從此不一樣。

全書主要根據香港中樂團與香港演藝學院自2009年聯辦的中樂指揮大師班,以及由樂團自2011年主辦的三屆國際指揮大賽,形成培訓、實踐兩大部分結集而成。培訓篇包括指揮教學、樂器編配、作品分析,以及專題講座。全部由名師、專家主講,內容非常豐富。例如由閻惠昌、周熙杰親自教授指揮,林樂培、余其偉等分別主講經典作品《秋決》、《春江花月夜》,閻學敏親授鑼鼓經,陳能濟、伍卓賢等講授兼示範作曲法,錢敏華分析樂團管理等。至於三屆指揮大賽的實踐篇,由于慶新及周凡夫組成的京港兩支健筆,詳細敘述當時以觀察員身份親歷過程,趣味盎然。

除了中樂指揮的培訓、實踐以外,本書亦收錄多位著名指揮、專家在活動期間就中樂發展發表的精闢見解,其中包括著名指揮大師夏飛雲、湯沐海、陳燮陽、卞祖善、陳澄雄、鍾耀光等,以及音樂專家、教授趙季平、喬建中、魯日融、陳永華等。名家雋語,值得一讀。

獨家收入多段錄像

文字、圖片以外,本書的一大特色是附以多段錄像,讓讀者閱讀文字的同時,亦可以看到珍貴的實況錄像,既有專家精闢講授,也有比賽、頒獎等盛況,全部配以字幕。只要用手機掃一下附註的二維碼,便即時通過視像參考到文字所講述的要點。據統計,全書附上的錄像片段總時間長達四小時,全部由香港中樂團同事們及專家們悉心製作整理。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資料詳盡的各附錄圖表。歷屆大師班和指揮大賽的眾多參與者形成一系列數據,經細心整理,全部在附錄中羅列,一目了然。例如總數達三百多位出席大師班的學員、旁聽生的來源地、所選奏的作品,以至結業演出錄影,都有詳細說明,以供參考。另外指揮大賽資料更說明中樂指揮活動已經超越香港地域。例如第二屆與西安音樂學院合辦,部分賽事更在當地進行。第三屆則與台灣國樂團合作,部分比賽在台北進行。然而所有準決賽、總決賽均在香港進行,此舉將來自多國選手、評審委員帶到主場的香港中樂團,為三年一屆的活動畫上句號。

感謝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獨具慧眼創辦以上兩項活動,與錢敏華牽頭的行政團隊配合,從零開始踏上破冰之行。回顧中樂指揮作為一個專業,自民樂大師彭修文等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步,至今已近七十年,但指揮的培訓遠遠落後於各地樂隊的組成與發展。為長遠發展計,年輕一代的中樂指揮培訓可謂刻不容緩。此書所記載的,正是中樂指揮搖籃計劃的第一個十年。

與時間賽跑

關於中樂指揮的論著,已故民樂指揮大師朴東生2005年在北京出版過《民樂指揮概論》。此外他的幾本關於指揮的專集,其中也包括教授中樂指揮。但作為中樂指揮的培訓、實踐兼備,附以大量最新相關資訊,以不同角度、專業講述中樂指揮,包括作為受眾的指揮學員,本書是眾多音樂書目中的第一本。

本書籌備出版前,各方專家所表示的支持是非常讓人振奮的。例如全書序言,很快就得到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季平、台灣資深指揮大師陳澄雄、香港演藝學院粵樂大師余其偉答允,連親筆簽名準時送上。由閻惠昌親自執筆的總序,深情回顧全過程,字字珠璣。來自兩岸三地的四篇序言,突出音樂無疆無界,只有對藝術的熱忱。

編纂這部資料繁瑣的專集,最大的挑戰不是無數的核對、審校等過程,而是與時間競賽。賽程中忽然加入一位參賽者,名曰新冠肺炎。結果餘下「賽事」在疫情籠罩下,前後以十個月時間,將全書四個序言、十七章內文,以及六個附錄、一覽表,還有大量圖片及說明、錄像及字幕等,準時付印。這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整個團隊在閻惠昌藝術總監的把關、錢敏華行政總監的關注,以及香港演藝學院白得雲教授等的勞心勞力、戴口罩一起奮勇完成。所謂眾志成城,疫情也停擺不了。

記得全書完成編纂後,忽然想起上世紀五四運動期間,上海鄭覲文先生成立大同樂會,以收集和改良傳統民族樂器為目的,之後更組成首支民族樂器樂隊,演出《春節花月夜》等大型作品。大同樂會在1920年成立,距今正好一個世紀。《揮灑自如——中樂指揮培訓與實踐》的出版,也許是對一個世紀前音樂先輩千里之行的最佳紀念,讓我們更珍惜傳統中樂藝術的艱苦發展,成功得來不易。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