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十四五」規劃建議稿提出,「支持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議稿表述字字珠璣,此次在涉港澳內容中的表述採用「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非內地常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科」和「科創」表述的區別有何玄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教授楊永聰接受香港文匯網專訪表示,建議稿涉港澳內容使用「創科」而非「科創」是尊重香港表述習慣。他指出,香港的表達習慣為「創科」,這從香港設有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創新及科技局,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以及創新科技署等機構也可以看出。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教授楊永聰。(受訪者供圖)

楊永聰還表示,「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支持「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有其淵源。2017年,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寫信表達對創新科技事業的熱情與願望,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高度重視,並且在重要指示中強調要「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此次「十四五」規劃建議中的表述正是對習總書記指示精神的具體落實。

「十四五」規劃建議稿中提出「支持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楊永聰認為,高水平大學優勢、國際化優勢、人才聚集優勢、科技創新制度優勢是香港可進一步鞏固提升的。他指,香港已經形成了以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為頂層設計,創新及科技局為主導,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等機構為輔助,聯繫重大創新平台載體的科技創新發展架構,並且建立了完善的知識產權應用和保護制度。

「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在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香港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困難。」楊永聰分析,目前在港創新創業成本居高不下,對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專業人才特別是青少年人才形成了「擠出」效應;香港本地市場空間相對狹小,導致科技創新成果難以在港落地和產業化;產業結構和資源布局不夠合理,人力資源高度集中於金融、物流、商貿等行業,不利於科技創新事業的長足發展;與內地科技界聯繫不夠緊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香港引領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能力。

對此,楊永聰建議稱,香港可以利用其高校的學科優勢和科研基礎,積极參与到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提升香港科研優勢在實踐領域的影響力。他表示,根據對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香港八大高校統計,其研究成果除了人文社科與商科之外,主要集中於工程學、生物學及藥學、物理科學等三大領域。

「具體來看,上述三大領域對應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可以涉及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腦科學、空天科技、生物育種等細分前沿領域。」楊永聰說,以空天科技為例,2020年發射的「天問一號」探測器上就搭載了由香港理工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發的「火星相機」,大疆無人機的創始人也來自香港科技大學,表明香港在空天科技領域有其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