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裏,我們隨意走入一間書店,如設有中國哲學區域,總能見到各種版本的《道德經》。在被譯為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榜上,《道德經》是僅次於《聖經》的著作。直至今日,我們讀一讀以《道德經》為代表的老莊道家思想,仍能獲得啟發。

老子思想中的「道」是其哲學體系的基礎。《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這裏,道就是宇宙萬物的法則,是事物發展的總規律。既然世間萬物各有其規律,我們就該順其自然,即所謂「道法自然」。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質,每個人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生活方式,我們應該充分尊重,欣賞、利用其優點,而非處處指手畫腳,強行改變。

老子還主張「無為」。他所謂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不人為地干預,讓事物自由發展,最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放諸於社會中,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如果每人各司其職,老師善教、學生好學、工人勤業,人民便可自我化育,整個社會便可走在正軌上。對於個人而言,老子提倡寡慾,「罪莫大於多慾,禍莫大於不知足」,保持內心質樸的本色,不受外界世俗影響,更能體會生活的滋味。而且,老子強調以柔克剛,弱能勝強。柔弱的表現就是「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不是消極退守,而是在柔弱時保持無限生機,最終得以「有為」。

我們人生中難免會遇到挫折,這時不妨看看《莊子》。一次,莊子的朋友惠子對他說,我種出來一個很大的葫蘆,用它盛酒水則皮太薄難以承受,切開它當瓢又太大,這葫蘆真是沒用。莊子回答他,何不把大葫蘆綁在腰上,在江湖上漂蕩。莊子如此愜意、逍遙,是不是讓人豁然開朗?

還有一次,莊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來弔唁,看到莊子「鼓盆而歌」,惠子不解。莊子答道,剛開始我也很傷心,但想到人死去回到天地間,就如四季運行一樣正常,就不再哭泣了。莊子曠達、樂觀的人生境界,值得身處低谷時的我們好好感悟。

若我們能像老莊一樣,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人生與世界,或許會是另一番景象。

中國文化研究院

(中國文化研究院成立了二十年,旨在弘揚中國文化,加深香港市民與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