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期寫奶茶的稿件時,朋友問我會不會寫關於咖啡的歷史和點滴,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咖啡的起源眾說紛紜,較多人認為原產於非洲埃塞俄比亞。後來經過阿拉伯商人傳到土耳其。15世紀,土耳其人進攻維也納,他們身上的咖啡豆引起奧地利人注意,部分士兵取走咖啡豆後在歐洲兜售,從此咖啡便傳入歐洲。憑藉其獨特的味道和提神作用,咖啡就這樣在歐洲流行起來,與紅茶一樣,成為民眾主要飲品。
20世紀初,中國受西方文化衝擊,咖啡以舶來品的身份傳入中國。最早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中國城市上海,成為中國人認識和接觸咖啡這個新商品的地方。上海在19世紀中葉以後,被列強劃分成不同國家的租界。
歐洲人離不開咖啡,自然就把咖啡帶來中國。雖然咖啡在一般百姓中並不流行,但至少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文藝界之中是相當流行的。其時出名的作家,如郁達夫、田漢、張若谷等都有關於咖啡的文學作品。張若谷總結咖啡館有三大樂趣︰咖啡刺激、長談地點和動人的女侍應。著名作者魯迅雖然愛諷刺咖啡館文化,寫成《革命咖啡店》,但其實他卻習慣在著名的內山書店與他的粉絲們會面,既喝咖啡又喝茶。
後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隨着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加上一些連鎖的咖啡品牌進駐中國,咖啡亦開始受一般老百姓歡迎。
至於香港的咖啡文化,主要在殖民時期由英國人引入。除了我們普遍認識的咖啡以外,香港人又發明了一個獨特的沖調方法,就是將三成咖啡和七成奶茶混合,成為「鴛鴦」。
「鴛鴦」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有一位行船的客人要求蘭香園的老闆沖一杯「鴛鴦」,老闆詢問何為「鴛鴦」。客人答之將咖啡和奶茶混合,因此而成了第一杯的「鴛鴦」,並廣傳開去。
第二種說法來取自鴛鴦特性。鴛鴦是一種水禽,特色在於雄性和雌性會經常生活在一起,雖然兩性不同,卻異常和洽。香港咖啡文化中的鴛鴦,名字其實便是取自這種特色,將咖啡混合奶茶,雖然兩種不同飲品,味道卻非常配搭,入口順滑之餘又保留了咖啡的獨特香味,相得益彰。
於是,這種在地化的飲品便由此而誕生,成為香港獨特的飲食文化之一。
我總覺得咖啡要和閱讀連結起來,在都市漫步,若能找到一間咖啡店,一邊品嚐咖啡一邊閱讀,實在是一件樂事。然而香港要找一間有大量書籍的咖啡店卻不容易,友人和我說是土地價格高昂及閱讀風氣不高所導致,知道後也只能理解,卻為此感到無奈和失望。
下一期我們繼續討論第三種飲品——酒。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評論